第21章
“今天趙山他們堅持下來嗎?”
“回小主子的話,用了那個什麼綁腿啊,情況好多了,都堅持下來了!”
“那就把陶夫子叫來開講,另外把伴讀也都叫過來一同上課!”
陶博成很快出現在了朱由崧的面前,又過了一會,簡單洗漱過的伴讀們依次走了進來,朱由崧於是向陶博成點點頭,陶博成便按着朱由崧的進度開授道:“今天,將《中庸》,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朱由崧拿起課本照讀了三遍,問陶蒙師道:“夫子,此段何解!”
陶博成指着胡遠山說道:“阿三,不,遠山,你來解釋一下!”
胡遠山站起來回答道:“聖人說: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我是知曉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過分,愚昧的人達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發揚,我是知曉的啊:賢明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這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的,但能夠品嘗滋味的人卻非常少。”
朱由崧皺眉道:“夫子,遠山說的對嗎?”
陶博成回答道:“基本是正確的!”
朱由崧便又問道:“此句中,聖人為什麼重複兩遍我是知道的?另外,智者與賢者,非是一等嗎?愚者和不肖者又非一等嗎?”
陶蒙師解說道:“聖人在此並沒有重複,智者和愚者針對的是行,賢者和不肖者針對的明,也就是說智者和蠢笨的人以自我實現中庸過程中的行為來區分的,賢者和不肖者是以推廣中庸的程度來區分的。”
朱由崧又問道:“行是自我實現?明是推廣大道於世間?智者太過於執着中庸,所以變成了明哲保身,愚者根本就不明白什麼是中庸,所以魯莽滅裂?”
陶蒙師點頭道:“正是如此!”
“那為什麼聖人說賢者推廣中庸太過,所以中庸之道不能被發揚呢?”
陶博成回答道:“賢者廣泛推廣的卻不自我實行,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能發揚光大;而不賢者雖然自我實行中庸,但並不努力推廣,鄙計自珍,所以中庸之道也不能發揚光大!”
朱由崧皺起了眉頭,他總覺得陶蒙師的解釋有問題,但陶蒙師實際是根據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等理學經典來釋義,當然,這也是陶蒙師功力不足,否則他直接用王明陽的《傳習錄》來解釋的話,那就簡單清楚。
是的,《傳習錄》里說的很明白,孔夫子認為,《中庸》是道以及只有聖人和君子能修道,其餘諸如小人、賢者、知者、愚不肖、庶民等等都是不能修道的,因此《中庸》實際是孔子在開群嘲。
既然陶博成解釋不清楚,朱由崧只能把這句記錄下來,等到了北京之後再去問其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