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方從哲還是搖頭道:“此是陛下不信,不穀也不信。”
吳道南依舊硬頂道:“即便是防微杜漸,也不能說趙聰儉有罪,此莫須有也!”
方從哲臉色大變:“曙谷以為老夫是害了岳王的秦會之嗎?也罷,老夫再上辭表就是了,這內閣之事就交給曙谷為之吧!”
吳道南是東林黨成員,跟被攻擊為浙黨的方從哲(方從哲是在天啟年間保護東林黨人不受閹黨迫害,而被攻擊為東林黨黨魁的,但在萬曆年間,他是被視作浙黨成員)先天上是存在衝突的;所以他說的稍稍有些過了,立刻讓方從哲產生了警惕,認為東林黨攻擊福王是假,針對自己是真,便直接撂了挑子!
吳道南先是一愣,然後立刻解釋道:“元翁,道南不是這個意思,只是為大明江山的未來考慮,還請元翁能以大局為重,以內閣的名義回稟陛下,內閣不能奉旨。”
在大明朝,皇帝的意思要變成聖旨要經過兩次考驗,第一,內閣有票擬權,所以聖旨不合內閣的意思,內閣不會擬旨,第二,即便內閣同意皇帝的意見,寫了聖旨,六科也有權利審定和封還詔書;因此皇帝的意思並不是每一次都能變成聖旨下達。
所以朱由崧前世影視劇里出現太監說什麼“要聖旨雜家給你寫一張”,那純粹是胡編亂造,哪怕明代宦官政治發展到了頂峰時,也絕不可能出現類似場景的。
那麼皇帝有沒有可能越過這兩方面直接下達聖旨呢?
有的,但這叫做中旨,在法律層面上的效力是遠不如聖旨的,下面的文武官員要是不接受,皇帝也只能瞪眼,而無計可施;當然,也可以把不接中旨的人罷免了,但皇帝能罷免一個,卻不能每一個都罷免了,而明代又是一個官員重視名氣比重視當下職務更多的朝代,故而,皇帝是能不發中旨就不發中旨,免得被人甩了臉,還為人家搭了台。
方從哲冷笑道:“老夫已經決議再上辭章了,不奉旨的事,還是由曙谷來做吧。”
說到這,方從哲起身道:“老夫這不是嘴上說的,今日起,老夫就避位在家。”
方從哲一甩袖子走了,吳道南臉色當即顯得異常的難看,是的,別看他在方從哲面前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可要讓他真正去抵制萬曆皇帝的聖意,他也不敢的。
因此,吳道南當即就腹誹道:“老狐狸,遇事就躲!”
但此刻內閣里就方從哲和吳道南這兩位大學士在,方從哲躲了,吳道南是躲不掉,所以他只能回到自己的閣房后命令值閣中書道:“去把幾位都給事中叫來。”
是的,吳道南不準備由內閣出面硬頂萬曆皇帝,而是期望由六科出面封還處置趙聰儉的聖旨,這樣他就輕鬆過關了,但能坐到六科都給事中的也不是蠢貨,固然其中有人秉持大義,但還有人需要進行利益交換的,所以,吳道南才要私下進行勾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