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不過現在已經是黃河伏訊期間了,一旦前方報告黃河汛期洪峰較多的話,也是有可能在濟南下船,轉陸路西進,並在衛輝渡河進入河南府的。
由於路程漫長,因此,朱由崧有時間整理一下未來計劃。
這不,朱由崧在紙上羅列了幾個關鍵的要素:財、人、械、輿論!
首先是財,明政府最終瓦解,最關鍵的因素是缺錢,據說崇禎皇帝最後連宮裡的銀器都融了當軍餉,可見明政府財政困頓到了什麼程度,因此,沒錢是萬萬不能的。
但要賺錢也不容易,別看明末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土地、商業實際都掌握在了士紳、邊將手中,再加上各地王府名下的王店和皇帝直屬的皇店,因此全國是沒有統一市場的,要想在這種情況破局,是非常困難的。
此外,明末財政崩潰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歐洲三十年戰爭導致大明與西班牙的銀絲貿易暫停,美洲金銀流入仲國的量出現巨幅下降,因此,不管這種說法對與不對,朱由崧還不能指望通過海貿來另闢蹊徑。
所以,怎麼樣求財,就是重中之重了。
其次的人,其實包含兩個不同的概念,第一,是人才,經營的人才、密諜、軍工人才、軍事人才,第二,是作為戰爭基礎的人口。
只是後者,在崇禎初年之前是不用考慮了,因為這一時期明政府的統治還沒有到了土崩瓦解的程度,各級政府還在基本運轉,是不可能眼睜睜的看着朱由崧控制大量人口,有資本“謀逆”的、
至於前者,單靠眼下的小二十個伴讀是不成的,即便人人成才,也不可能以一當萬,所以,接下來朱由崧還要繼續擴大伴讀的數量,收養孤兒,並在若干年後,設立對外公開招生的書院或工商學校,以便更廣泛的培養各方面的人才。
再次是械,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打破士紳和權貴對地方商業的壟斷,就必須降低同類商品的銷售價格,當然,靠盤剝壓榨人民的生產價值並不是好辦法,降低生產時間,提供生產效率,才是真正降低成本的良方,因此械在前期其實跟財是緊密聯繫的。
而在後期,械又關係到軍隊的戰鬥力,正所謂兵精械足,不外如是。
尤其是在明軍戰鬥技能明顯不如滿洲兵、戰鬥意志不如流寇的晚期,要填補差距,就必須要靠利械來彌補。
故此,這兩方面的技術研究也是非常重要及刻不容緩的。
最後的輿論就更重要了,明末東林黨-復社這群所謂的正人君子,就是因為掌握了輿論、操縱了輿論,才能翻雲覆雨,屢敗屢起,進而還能與四下造謠的韃子們一唱一和,惡意的貶低萬曆、朱由校等大明君王,攪亂國家大局。
所以,為了將來自己能安穩的坐上皇位,成功的領導一場絕地反擊,朱由崧有一萬分的必要,控制輿論,當然,這也許不太容易實現,但最少最少,不能讓那些清流們在輿論方面一手遮天,混淆是非。
只是,要掌握輿論就不能以福王府的名義出面,得找幾個士林名家做門面,這,就急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