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那幾天里,洛陽城的老老少少們不管有錢沒錢,都會出門逛逛廟會,結果這一出門就看見有人在貼布告,那些不識字的便問身邊人道:“這是官府的文告嗎?”
明代的識字率還是很高的,尤其是城市居民,大約一多半都能識文斷字,所以,聽到邊上的央求,有人便探頭過去看了一眼,然後念到:“福順聯號創辦管墨學堂,定於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之間,招收三十名生徒,包吃住及教授書數工商諸學,並簽署長契,結業後由福源號並順和店雇募,唯入選生徒要求如下,八歲以上、十一歲以下,能書寫三百字之上。”
隨即此人向邊上人解釋道:“這是有兩家商號準備招收學徒,只限三十個名額,包吃包住,還教授寫字、技術以及工匠行商的本事,而且只要能進這個管墨,管子和墨子,倒也契合工商之說,對了,就是進了這個管墨學堂,學堂就和生徒簽署長契,保證生徒在學堂結業后,能進入福源號和順和店做工。”
“福源號、順和店?”邊上聽的人驚訝的叫了起來。“福源號不就是賣字花的哪家嘛,也對,福源號是福王府小王爺開的,順和店也是福王府的王店,能進去做工,倒也是個好出路。”
是的,對於平民來說,能給自家孩子找一個能長期飯碗是不容易,因此聽說福王府名下的商號王店要招人,頓時吸引了一大批人的注意力:“真的,假的,我可聽說今年小王爺給福源號上下都發了大紅封,就是剛剛入行的小夥計都有一兩賞銀呢!”
這明顯是托在說話,但效果也是杠杠的,要知道剛剛入行的小夥計就是常規意義上的學徒工,店主、師傅一般就管一個吃住,根本就不會給錢,就這樣的,也能拿到一兩銀子、一千文錢,周圍看榜的那就更心動了。
不過心動歸心動,福王府的要求可不低啊,八歲到十一歲的孩子,還得會寫三百字,真有這水平的孩子,家長可都是奔着儒童、秀才這一路去的,又有誰願意把這樣的孩子送去給人當工匠,做商賈呢!
但這批人猶豫沒關係,反正相關的招貼已經貼滿了整個洛陽城,以目前洛陽小二十萬的城市人口及數量更多的周邊州縣人口,區區三十名生徒總是能招募滿的;只是管墨學堂的招收方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滿。
在某家行會裡,一名會首咬牙切齒的說的:“幾位,都聽說了沒有,福王府要以學堂的方式教授出工匠來,這,不是要斷我們的根嗎?”
明代行會制度盛行,進而導致各種工匠的傳承只能通過師徒方式進行,且被限制了一個師傅一輩子能教出徒弟的數量,某種意義上,固然避免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現象,但也制約了商品經濟的活躍。
如今福王府居然要打破傳統,自然引起了守舊派的擔心和不滿。
其實,在朱由崧的指導下,福王府打破傳統的事情也不止一件兩件了,其中字花、藍毬什麼的都不說了,最重要的變革就在於順和店已經從就地收稅的王府斂財機構悄然轉變為了一個逐漸成型的金融單位;當然,這種轉變,目前還看不出什麼端倪,自然也不會立刻影響了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
“何老哥,你想太多了,”邊上人勸道。“順和店和福源號都是王府名下的產業,招的生徒自然也是為了王府營造所、王莊而選的,跟我們市面上沒有關係的,不必大驚小怪。”
“曹老哥說的極是,再說了,那可是福王府啊!”另一位行首搖頭晃腦道。“陛下親子,國家親王,你我在人家眼裡跟螻蟻似的,不要說親手對付了,一個眼神,就不知道有多少人願意效力了,所以,漫說福王府跟咱們之間沒衝突,就是有,我們也得隱忍了。”
“你們啊!鼠目寸光!”
何老哥聽來聽去,都是說沒關係和惹不起的,於是他勃然大怒,然後在眾人詫異的眼神中拂袖而去······
看着自己父親一副惱怒異常的樣子,放下手中書本的何之浦趕緊上去攙扶,並同時發問道:“爹,誰把你氣成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