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朱由崧更加迷惑不解了,便問道:“什麼貴賓,需要父王提前相候!”
朱常洵悵然若失的說道:“是你表叔公怕是不行了,所以你表叔提前來交代一些事情。”
表叔公?
朱由崧仔細的想了想自己什麼時候有這門親戚的,好半天後,他才醒悟過來,所謂表叔公,不就是鄭國泰嘛!那今天來的,應該就是鄭養性了。
以這份關係來看,朱常洵父子提前等候也是正常的。
不過乾等着也不是事,朱由崧想了想,跟朱常洵說道:“父王,孩兒剛剛從古書里找了個段子,挺好笑的,且為父王一說。”
朱常洵知道朱由崧是看出來自己心情不好,所以想逗自己笑,故而他回應道:“崧兒有如此孝心,那就聽一聽吧。”
“趙山!”朱由崧把身邊的小宦官叫了進來。“給大王說一段《連升三級》。”
連升三級這個故事原本是朱由崧前世時空,劉寶瑞老先生在1950年代的作品,說的是明代天啟年末年,山東臨清州有個大地主出身的紈絝子弟張好古,不學無術是個文盲,但他卻官迷心竅、異想天開,然後上北京闖進了選拔人才的貢院考場,由於皇帝和文武大臣的昏庸腐敗、爾虞我詐,使張好古鑽了空子,居然金榜題名,進了翰林院,並且陰差陽錯的把他當成國家的棟樑,一時間官運亨通的故事。
說實在的,這個故事呢挺好笑的,但也僅僅是個段子,無非是借用了天啟與崇禎年間的政治傾軋的時代背景而已,事實上,在大明朝根本就不可能出現白身直闖春闈的情況,否則就徹底動搖了明代科舉的基礎了。
所以,朱由崧便將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改了,改成了唐代,因為唐代是士子直接跑到長安或洛陽考試的,而且還有行卷等套路,再加上唐代宦官的力量足以操縱朝政、決定帝王生死進退,宦官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也很激烈,每每更換皇帝都會出現一些清洗,所以,將《連升三級》的故事挪移到了唐代,不但更合理,還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民間對礦監和稅監不滿的社會風潮並暗諷了一些附勢趨炎的文官。
啥?宦官集團會因此對朱常洵、朱由崧不滿?
不滿就不滿唄,奴婢還敢對主子呲牙嗎?
這可是大明朝,不是大唐!
真要敢因此鬧不痛快的話,直接把故事背景改到正德年間,把魏忠賢的角色換成劉瑾,反正黑正德朝也是嘉靖一支的政治正確。
事實也是如此,朱常洵聽完了趙山有些磕絆的單口相聲,樂得大笑了起來,邊上的伺候的朱常洵的貼身宦官們也一副想笑不敢笑的樣子,或許,他們因此還羨慕唐代那些大宦官的權勢呢,但說因為一個段子對朱由崧有什麼意見,他們還真不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