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1 / 1)

第205章

沒錯,何之浦父子的死還是引起了一些微瀾,所以,微瀾避免更大的壓力接踵而來,所以,朱由崧做了一定的妥協,將學堂兩字換成了更加曖昧的藝塾,其實也是換湯不換藥,但某些人就是吃這一套,這樣改了,能為朱由崧減少相當的麻煩。

“這是藝塾的第一批生徒宿舍,一共六間,每間住九至十人······”

“考慮到日後生徒數量會很多,飯堂無法容納,所以暫時就沒有建設飯堂,所有生徒按宿舍打飯,並由每日值日負責拿飯、洗碗······”

“生徒的供應跟王府的伴讀是一樣的,一日三餐,其中必有一頓有葷腥,另外還供應衣帽鞋子、胰子牙刷牙粉毛巾臉盆等等······”

“每日鍛煉也伴讀一樣,但頭兩年只學經義和數學,第三年依舊是學習經義,但數學這邊開始涉及到幾何的內容,這三年裡,月月用月考,季季有季靠,年底還要大考,第三年的大考徹底決定各自的去向······”

在藝塾山長邵存英的介紹下,朱由崧看過了藝塾內外的情況,又看了看這些天陸續入學的孩子們,然後跟邵存英交代道:“如果出現在數學有特長的,立刻報之府內。”

是的,比起那些在咬文嚼字上出色的孩子,朱由崧實際更加看着數學上有天分的。

未來,朱由崧將會把這些數學上出色的孩子培養成自己的軍需官、審計員和經理者,從而更加牢固的掌握住“財、械、人、輿論”中的那個“財”字。

“李伴伴,不能等着北京那邊去找番和尚,府上要另闢蹊徑。”說到這,朱由崧想到什麼。“順便去把番麥、朱果、金薯、荷蘭薯找來洛陽,再跟趙魯要一塊莊田試種。”

番麥是玉米,應該在正德之前就已經開始在中國種植了,朱果是西紅柿,金薯就是紅薯,荷蘭薯是土豆,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傳入中國的,其中番麥、紅薯、荷蘭薯都是有別於粟麥等本土糧食的高產作物,而且番麥和紅薯還比較耐旱,可以有效抵消小冰河時代異常天候導致的糧食歉收效果,至於朱果,那是朱由崧嘴饞了。

既然番麥等有如此效果,那麼朱由崧之前為什麼不派人找來種植呢?

道理很簡單,朱由崧之前不過是個七八歲的孩子,哪有什麼權威,下面完全可以陽奉陰違說什麼找不到啦,畢竟這些作物現在中國還流行不廣,不是滿天下都找得到。

而現在,朱由崧已經通過字花、藍毬這兩個賺錢項目證明了自己不是普通的孩子,就連負責王府財政的趙魯也大半心服了,朱由崧這才算是說話管用了,交代下去的事,也不會再有人敢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了。

李諳應道:“是,奴婢立刻交辦下去······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