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175 字 1個月前

第612章

一夜無話,第二天起床之後,齊典史便奉着李諳吃了早餐,隨即點了十幾個力夫和白事吹打,跟着福王府的儀衛去了廣元寺起靈;而李諳因為目標大,所以直接去了知縣衙門找張海誠品名手談;但作為李諳護衛的某儀衛借口找藥鋪買葯為由開始在郯城縣城裡滿世界逛游起來。

但郯城縣也不大,所以逛着逛着,這名儀衛就與朱由崧身邊的護衛聯絡上,隨即便跟着來到了城隍廟,向朱由崧報告了昨天李諳與郯城官府的接觸。

“世子爺,這郯城的官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報告的最後,這名儀衛感嘆道。“雖然常總旗他們只是武官,但殺官大案,這些人也敢推諉,可見膽子一個比一個肥!”

朱由崧坐在那聽着,腦子卻在急速運轉着,山東的官不想惹事,那接下來該怎麼辦呢?

朱由崧考慮了一會,決定道:“你回去告訴李諳,或可以接受本地官府的意見,由本地官府派人護送他及兩具棺槨前往宿遷或邳州報案,至於孤這邊,讓李諳不用擔心,到時候路通的人會護衛着的。”

是的,堂堂親王府怎麼能吃啞巴虧呢,所以,福王府被兇徒襲擊的事情,不管最終能不能破案,能不能抓住兇徒,但至少要把事情鬧大了;鬧大了,日後才有正當的理由,通過合法程序對整個海州守御中前千戶所進行報復。

儀衛領命而去,朱由崧一時間無所事事,便帶着嚴德桓在城裡閑逛起來。

不過郯城並不大,沿街的當鋪、銷銀鋪、綢緞莊、糧行、鹽鋪、木器行、南北貨行、雜貨店、壽材鋪、書店、藥鋪、醬園等商號各自只有一家,很顯然這是各家都事先約定好的,互不侵犯彼此的商業領域。

酒肆倒有兩家,只是其中一家主要做早點和午市,另一家則做晚市和夜宵,某種意義上,同樣是為了避免競爭的存在;至於所謂的半掩門私窠子,應該也不會開在大街上,估摸着,在那個小巷子安家呢!

此外,靠近城門處,也有人在露天販賣魚肉菜蔬的,還有幾個在賣簸箕、條箱一類的編織物件,於是朱由崧走近了拿起一個篩子看了看,問道:“這是藤編嗎?”

好不容易搞清楚了朱由崧的問題,販賣的當地人笑了起來:“這位公子爺,這不是藤,而是柳,本地的白柳那可是馳名遠近的,早在三國年間就是貢品了!”

朱由崧當然不信土人的自吹自擂,但柳條這兩個字讓他心思一動。

沒錯,按照兵仗局那邊打聽來的消息,明代配置火藥的木炭以柳條炭為第一,其餘木種製取的木炭都被認為有雜質,用之配屬火藥,火藥的品質是不如柳條炭為原料的火藥的。

雖然這種說法沒有理論數據作為依據,但問題是現在朱由崧沒有辦法進行成分分析,以檢核明人的說法正確與否,因此只能暫時採信明人的經驗了。

所以,既然郯城這邊以植柳販柳出名,而朱由崧又要以徐宿等地為未來重要基地,因此,是不是可以在郯城大規模收購柳條呢?

當然,直接收購柳條可能比較引人注意,可是收購這樣的柳編製品,恐怕就不太會引起他人注意了。

朱由崧想到這,決定買兩件柳編製品,回去拆了后測試一下制炭並配成火藥后的情況。

“這籮筐、簸箕是多少錢一件來着?”

“都是五文錢一件!”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