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171 字 1個月前

第720章

由於生產青銅需要錫,而中國的錫礦據說主要集中在雲南、廣西、湖南、內蒙古、廣東和江西這幾個省,其中大明鞭長莫及的內蒙不用考慮了,而雲南、廣西、湖南又足夠偏遠且主要礦區又都在群山之中,即便開採出來也很難運輸出來,所以只能從廣東和江西兩地着手購買,另外就是想辦法通過李旦和顏思齊的路子從暹羅等地進口了。

但要從廣東和江西購入錫礦石也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的,畢竟,錫是五金之一,用途廣泛,兩地現有的產量,估計早就被人包圓了,福王府臨時插一杠子進去,那些當地士紳包庇下礦石商人們可未必會給多少面子,屆時只怕即便能買到,數量也是有限的。

而通過李旦和顏思齊的路子從東南亞進口錫礦石,也比較麻煩,至少運輸耗時會比較長,運輸成本會比較高;不過這也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福海號跟李旦也就是初步接觸,跟顏思齊這邊甚至還沒有直接接觸,並不能完全肯定李、顏兩股海商力量就能為福王府所用,如此,就暫時不能倚仗了。

再加上眼下已經進入了小冰河時期,洛陽地區在冬季經常會出現零下十餘度的低溫,這對提煉出來的純錫錫錠的保存是有威脅的----錫在溫度下降到-13.2℃以下後會逐漸變成煤灰般鬆散的粉末----這就必然要求,在冬季冶鍊青銅的過程中,對於主原料之一的純錫要現用現提煉,所有環節必須等着純錫的出爐才能維持後續,顯然比較麻煩。

因此,朱由崧最終考慮還是先生產遇熱膨脹效果較好的黃銅。

生產黃銅,需要的銅和鋅,在此時的中國,鋅被叫做倭鉛,當然,這不是說鋅礦石產自日本,事實上,倭鉛名字的“倭”的字面意思是“猛烈”,而日本的“倭”的字面意思是“矮小”,兩者字同意不同,並不能混為一談。

那麼倭鉛是怎麼製取出來的呢?

日後《天工開物》對此做了說明:“凡倭鉛古書本無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質用爐甘石熬煉而成。繁產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為次之。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封裹泥固以漸砑干,勿使見火拆裂。然後逐層用煤炭餅墊盛,其底鋪薪,發火煅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鉛也。此物無銅收伏,入火即成煙飛去。以其似鉛而性猛,故名之曰倭雲······”

故此,從潞安府購入倭鉛可比從廣東、江西乃至暹羅等東南亞地區購入錫礦石更方便快捷,更不要說黃銅除了能應用在軍事領域外,還可以用來製造流通錢幣----明代大規模使用黃銅製幣是在嘉靖朝以後,但永樂錢有一個非常少見的三錢版也是用黃銅製造的,雖然三錢版的直徑和重量比小平錢版的略大、略重,可一旦仿製成功,用在日本,那就又是二倍以上的利益了----以及國內更受歡迎的銅器······

計議已定,朱由崧便跟趙山交代道:“給金泰和馬齊去信,讓他們想辦法找一批製作銅器和偽錢的高手來洛陽。”

趙山應了一聲,下去執行了,這時已經跟劉琛交接了福慶號差事、重新回到世子府任事的俞義出現在了朱由崧的面前:“小主子,蔡百戶他們來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