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1 / 1)

第923章

本來魏廣微的自辯也還算講得有點兒道理,一是說自己“罪止失儀”,根本沒到“不拜正朔”的程度;二是說言官有“風聞生事”的惡習,讓人不能自安。

但李應昇卻指出:“如果是行禮中動作出錯,那才是‘失儀’,而魏廣微是誤了典禮。按照《大明律》,失誤朝賀,應笞四十;失誤祭享,應笞一百。魏大人應該領哪一條呢?”

至於說到言官,李應昇認為:“國家設言官,稱為耳目近臣。所言若涉及天子,則天子改容以聽;所言涉及大政,則宰相閉門待罪。魏廣微之父曾為言官,公正發憤,敢直言,因得罪閹臣而去職,美名傳誦至今。魏廣微為何不思其父?至此,廣微應退讀父書,保其家聲,勿再與言官為難。如此可上對神明,下對士林,異日九泉之下亦不至愧見其父!”

好傢夥,這跟趙南星對魏廣微的評價幾乎沒什麼區別,讓魏廣微臉上生疼。

魏廣微很想與馬上就跟東林撕破臉皮,但又覺得還沒到時候。

無奈之下,想起了李應升的老師是孫承宗,跟自己既是同年又是同鄉,也許會幫忙圓場。

所以魏廣微便上疏,向天啟提出:“孫承宗督師遼東有功,皇上應給予特別恩典。”

魏廣微的目的當然是緩和自己與東林方面的矛盾,但孫承宗全不顧什麼老鄉同年的情面,上疏給予駁斥,說魏廣微這是居心不良,行鑽營之術。

魏廣微再三忍讓,也沒得了好下場,知道自己再無退路,便只好徹底投到了閹黨門下。

王體乾、魏忠賢等人見魏廣微徹底放下身段,跟自己成了一夥,自然是要保他的,便向天啟進言稱“您之前下過旨意,讓朝廷里不要再鬧騰了,但您現在看看,東林黨實在太猖狂了”。

天啟帝聽進去了,是的,自己在批複楊漣奏疏的時候就說過,不要鬧騰,不要黨爭,同舟共濟,共度時艱,現在你們把我的話當屁在放,不嚴肅處理,我這皇帝還有威信嗎?再說了,我作為皇帝尚且尊重大臣,你一個台諫小臣卻有事沒事對閣老重臣進行侮辱,還要引用《大明律》,那麼今後大小各官再有遲到的,是否皆依律懲處啊?你們東林黨人還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

所以,天啟帝便決定動用廷杖,讓李應升和東林黨人再漲點記性。

只是,消息傳到了內閣,接替葉向高出任內閣首輔的韓爌不同意天啟帝的做法,他跟天啟帝說,李應昇是御史,他說什麼都可以,不能因為他說話就處置他,否則祖宗還有設立台諫的必要嗎?

天啟帝一聽,覺得也有道理,所以便改廷杖為罰俸一年,這才把彈劾魏廣微這件事按下去了。

可是,當東林黨的進攻再三失敗后,就該輪到閹黨來反擊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