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2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339 字 1個月前

第962章

禮部官員宣讀完賜名的詔書後,福王帶着姚妃、朱由崧、黃氏以及抱在黃氏懷裡的幼兒,恭恭敬敬的拜伏道:“臣朱常洵率妻、子、媳、孫,叩謝天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禮部官員按照儀式程序喝道:“天恩浩蕩!”

福王府眾人再拜道:“臣等,永服辭訓,萬歲、萬歲、萬萬歲。”

禮部官員再次喝道:“益勵乃誠······”

朱由崧首先起身,然後先扶起了福王和姚妃,再轉身把抱着孩子的黃氏摻了起來,這才從傳旨的禮部官員手中接過聖旨,然後帶着妻兒退到了一旁,此時,換上正裝的朱由渠出列,跪倒在了禮部官員面前,禮部官則重新拿出一道聖旨,對着朱由渠宣讀起來。

等朱由渠從地上爬起來,他已經是大明的潁上王了。

對於自己身份的轉換,朱由渠本人還有些懵懵懂懂,邊上的宗人府、內監以及河南府官員卻紛紛上來道賀起來:“恭喜大王、賀喜大王。”

朱由渠不知道怎麼回應才好,此時,朱由崧走過去為弟弟解圍道:“潁上郡王尚且年幼,幾位大人的好意,本世子代為領受了,稍後請到偏殿用些酒飯。”

朱由崧一邊說一邊使着眼色,自有李諳並朱由渠的身邊宦官幫忙引着到場的官員前往待客的偏殿宴飲,至於頒旨者和觀禮者的紅包也已經準備好了,稍後會分別送到各人的落腳處,保管上下人等都會滿意此行不虛的。

頒旨者和觀禮者都走了出去,福王和姚妃、黃氏打了一個招呼,便帶着朱由渠先去宗廟磕頭了,而朱由崧則從黃氏手中接過孩子,並用披風小心翼翼的覆在孩子身上----即不能讓孩子受了風,又不能讓孩子沒辦法順暢呼吸----后,也跟去了宗廟。

原本一年一度才會打開的宗廟,今天再次打開了,福王首先領著兒孫在神宗皇帝的神主牌前叩首,向神宗報告他的重孫子已經降世並得到了朱慈焈(yí)這個佳名。

是的,天啟帝還是對朱由崧這個堂弟很重視的,所以賜給堂侄子的名字也非常講究,其中,“慈”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給燕王一脈的排行,乃是“由”字之下一輩的通名,只要是燕王一脈子孫入了玉牒的,名字中間必然會有這個“慈”字。

“焈”通“熙”,而“熙”字的本意是曝晒、晒乾,後來由曬(太陽照射)引申為光明、明亮,再後來又由光明引申為興盛;同時,“熙”又指玩樂,因為這個含義,後來“熙”字又通假為“嬉”,並由“嬉”字中的玩樂含義引申為和樂、喜悅。

所以,朱慈焈這個名字就可以解釋為,朱家的慈字輩,有着光明和興盛的未來、能讓所有人感到喜悅及和樂的孩子,絕對是一個朗朗上口又有口彩的好名字----其實直接用“熙”字也不是不可以,畢竟四點水也是火部,正合適了“慈”字輩的五行順列,但問題是,“熙”字是常用字,老百姓用的比較多,為了不在避諱問題上給老百姓找麻煩,所以明代皇族、王族取名都或用某些生僻字或乾脆是生造字。

當然,在朱由崧看來,天啟帝估計是想起了當年的玉熙宮之會了,所以才選擇了這個同“熙”的“焈”字賜給他兒子的,內中更多的存在戲謔的成分,只是天啟帝是當今大明天子,他嘴是大明最大的,可以隨隨便便的指鹿為馬,所以,看在名字的意義還不錯的份上,朱由崧自然不會、也不敢跟天啟帝較真的。

也不知道是睡醒了,還是餓了,亦或是被宗廟裡的檀香味熏到了,小慈焈突然啼哭了起來,朱由崧不敢怠慢,跟福王和朱由渠打了招呼,抱着孩子就匆匆離開了宗廟,然後急速的回到了世子府,把哭鬧不止的小傢伙交到早已經回到寢宮的黃氏的手中。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