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8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126 字 1個月前

第1118章

紗帳在涼亭里展開着,裡面了一張大大的嬰兒床,這張大大的嬰兒床上,躺着朱由崧的嫡長子朱慈焈、庶長女嬌嬌、庶次女英娘、庶次子虎兒、庶三子琯兒等五個小孩子,一個個或縮頭縮腦,或攤着大字,在那呼呼大睡着。

朱由崧伸手在幾個孩子的小臉上依次摸着,手中細膩的感觸,讓他臉上充滿了溫馨和喜樂。

且等朱由崧逗弄完兒子,他走到亭子的一邊,那邊放着一張長案,長案上擺放着三種形制古怪的短火銃;朱由崧拿起一把在手中掂量了一下,搖搖頭,顯然是覺得太重了。

這把很重的短火銃由四個八寸(27.2cm)----朱由崧對明代有營造尺(32cm)、量地尺(32.7cm)、裁衣尺(34cm)、木工尺(31.1cm)、魯班尺(46cm)等五種不同規格的長度衡量單位一向是非常不滿意的,認為太混亂了,所以便在自家名下工場里統一以裁衣尺為長度計量標準,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初步實現了零部件生產標準化----長的槍管和一個包括燧發裝置的手柄組成,是的,這是一把轉管手槍。

朱由崧之所以不採取裝輪設計,而是選擇轉管這種笨辦法,也是被逼的,這是因為眼下他能保證的機械加工精度很低,根本就不能保證轉輪與槍管之間的游隙精度,要麼會造成轉輪無法順利旋轉----這還好辦,用手鏜平銼去轉輪上一部分金屬即可----要麼就會在轉輪與槍管之間形成較大的縫隙,不但影響擊發后,子彈在槍膛里的軌跡,引發炸膛危險,而且還會導致火藥泄露,縮減子彈射程以及燙傷射手的手指。

但正是因為沒辦法設計轉輪模式,再加上為了保證在使用黑火藥作為擊發葯時的子彈威力,而採用了四分(13.6mm)的大口徑設計----其實並不算大口徑,因為當時長火銃的口徑動輒超過17mm----所以帶彈后的總體重量就超過了六斤,不說射擊時巨大的后坐力會不會導致手腕骨折,就是日常攜帶也不方便。

所以,朱由崧掂量之後,就棄之不顧了。

隨即,朱由崧又拿起了第二支短火銃,這第二支短火銃其他方面跟第一支短火銃一模一樣,就是取消了一根槍管,採用三管旋轉的模式,這就跟現在大明軍隊中使用的三眼銃有些相似了,不,這種短火銃其實更像是旋機翼虎銃的短管形勢。

重量也從原來的6斤多降低到了4斤出頭,可用性明顯是增加了不少,但問題是,擊發次數是三次----敵我都非常清楚這種火銃的射擊次數----沒辦法維持更長時間的火力壓制。

於是,朱由崧又拿起了第三把火銃進行對比。

第三把火銃與第一把火銃類似,都是四根槍管,但槍管長度從八寸縮短為了六寸(20.4cm),因此重量也從6斤多降低到了5斤上下,火力比第二把火銃持久一些----主要是會出乎敵人的預料----但射程和同等情況下的彈藥威力不如第一和第二把短火銃。

朱由崧放下手中的兩支短火銃,然後拿起測試報告看了看,隨即陷入了思索當中。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