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
為魏忠賢建設生祠,始於浙江巡撫潘汝楨,但隨着生祠建設成為官員是否與閹黨一心一意的標誌后,生祠建設才如火如荼起來,待到天啟七年七八月間,全國各地為魏忠賢建立的生祠總數已經超過了四十餘所。
這些生祠包括:應天巡撫毛一鷺在蘇州虎丘建“普惠祠”;應天巡按徐吉同在松江建“德馨祠”;漕運總督郭尚友在淮安建“瞻德祠”;巡按宋楨模、許其孝在揚州建“沾恩祠”;工部郎中曾國楨在盧溝橋畔建“隆恩祠”;順天府通判孫如冽、府尹李春茂在崇文門內建“廣仁祠”;巡撫劉詔、巡按卓邁、戶部主事張化愚在宣武門外建“茂勛祠”;山東巡撫李精白在濟寧建“昭德祠”;河南巡撫郭增光建“戴德祠”和“成德祠”;山西巡撫牟志夔建“報功祠”;湖廣巡撫姚宗文建“隆仁祠”;遼東巡撫袁崇煥也在寧遠建立的“懋德祠”等等等等。
其中建設生祠最多的地方大員是時任薊遼總督的閻鳴泰,此君一口氣在薊州、密雲、昌平、通州、涿州、河間、保定等地一連建了七座“生祠”,可謂是喪心病狂。
江西巡撫楊邦憲,此公為了在南昌建生祠,不惜拆毀建成多年,專司供奉周敦頤和程頤、程顥的“三賢祠”,更是臭名昭著。
在建生祠之風最高漲的時候,就連封於武昌的楚王朱華煃,也在當地為魏忠賢建起了“生祠”,讓全國上下的大明宗室們看的是目瞪口呆。
然而,外人看起來閹黨氣勢日盛的時候,閹黨的天已經快塌了----從天啟七年六月開始,天啟帝便已經卧床不起了。
說來說去,還是落水受驚的那點病因,但治了一年多了,病情是越來越重,已經差不多要藥石罔效的程度了,閹黨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想方設法為天啟帝尋求良醫和良藥,各種偏方收羅了一大堆,但基本都是無效的----為了祈求天啟皇帝痊癒,魏忠賢和王體乾讓人把庫中貯存的“金壽字大紅紗”取出,做成衣服,凡是到朱由校面前伺候的人,全部都要穿紅衣。還要每日高喊“聖駕萬安矣”,但依舊什麼用都沒有----甚至,天啟帝本人都已經聽天由命了。
天啟七年六月末的時候,閹黨重要成員霍維華搞來了一個方子,獻上一種名為"靈露飲"的"仙藥",因其味道清甜可口,天啟帝便天天飲用。
這種"靈露飲"是怎麼做的呢?
就是把一隻一尺口徑的銀鍋安在灶上,然後在鍋內放水,緊接着,再放一個桶狀木甑,木甑的高度在一尺上下,口徑恰好卡滿銀鍋外沿;接下來,再在甑底放置一個篦子,篦中央放一個長頸大口的空銀瓶。
把這一切器具裝置好后,再命人依次向鍋內放入淘凈的粳米或糯米、老米、小米。
這放米也是有訣竅的,一定要每放進一種米,就等一會兒,直到火候上來,把米蒸透,然後再添一層。
需要注意的是,旁邊的瓶口上方不用鍋蓋,而是蓋一隻尖底銀鍋,底尖下垂正好對準銀瓶的瓶口,以便凝“露”。
整個流程,聽起來挺複雜,其實運行起來很簡單,只要在灶中使用好炭生火,鍋中蒸汽上升后,遇到冷鍋底之後就會凝結滴落到銀瓶內----實際就是蒸餾水的路數。
等最上面的尖底銀鍋里的水變熱,就再換冷水,換幾次之後,瓶內收集到的“仙露”就滿了;這時,把它們取出,趁溫熱的時候給皇帝服用----安置霍維華的說法,用這種方法收集出來的,就是米穀的“精華”,鍋內剩下的,就是沒有滋味的“糟粕”了。
說實在的,這種蒸餾米湯根本沒有任何的藥用價值,但安慰劑某種情況下也是有功效的,所以在天啟皇帝服用靈飲露后,似乎還有了一點效果,偶爾的還能下地走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