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0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236 字 1個月前

第1310章

祝世蔭、王天相、竇守位、劉計平領受了阿巴海的重賞,自然讓其他工匠感到了眼紅,因此便有人向後金政權奉上了一種泥模製炮法,採用這種泥模造炮法不但可以架空造炮的速度,而且還能減少蠟的損害,大大降低造炮成本,因此,后金的造炮事業便迅速發展起來,到了大明崇禎四年五六月間,后金方面已經製造了不下三十門的火炮,聞之大喜的阿巴海更是組建了一支名為烏真超哈的漢軍炮隊,大明對后金的優勢項目至此又少了一個。

在組建完成“烏真超哈”的同時,阿巴海又醞釀了后金的政治改革,正式在貝勒議政的基礎上,仿效大明政治制度,設定官制,並設置了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五部,由貝勒管部事,同時還在每部設置承政、參政八員,啟心郎及筆帖式若干,由此完善了后金的政治體制,並開始逐步把權力從各貝勒手中收回,而集權在汗王之手。

在阿巴海進行內部建設的同時,大明這邊也沒有閑着,這不,奉命督師遼東的孫承宗又舊話重提,試圖在戰爭間期第三次搶修大凌河城了。

大凌河古稱渝水、龍川、白狼水,遼代以後改稱凌河(靈河)、大凌河,全長398公里,,是古代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齊國北伐山戎、曹魏徵討烏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齊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麗,均以大凌河谷為行軍主道。

而大凌河城的位置大約是在另一時空中凌海市內,也就是錦州以東三十里的位置,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明軍若要固遼,就必修此城,而後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若大凌河城控制在明軍之手,則寧錦防線的正面多了一處堅固的屏障,可以與寧遠、錦州形成一個相對穩固的三角防禦體系,使后金的進攻受到一定的限制,反之若大凌河城控制在後金手中,則后金軍南下時可以一路全無阻隔直抵錦州,明軍應變的時間必然受到壓縮,防守的壓力也會倍增。

因此從袁崇煥時起,雙方對大小凌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了。

正是因為知道大凌河城的位置極端重要,孫承宗也知道后金是不會坐視己方安全的把大凌河城給修起來,所以,這一次為了能及時完成城池建設,他便把他唯一能拿得出的戰將祖大壽給派了出去。

正好,祖大壽因為乙巳之變中的表現受到了極大的高層壓力,所以,也想着戴罪立功,就這樣,祖大壽和一名文官叫何可綱的,帶着1萬多部下和2萬多民夫從錦州出發,前往大凌河一線開始施工。

祖大壽是崇禎四年七月出發的,然而他才修了半個月,后金方面便迅速出兵,打了明軍一個措手不及。

其實,明軍已經提早知道了后金軍出動的消息,若是真想跑,三十里地,怎麼也都跑掉了,但明軍這邊關於堅守還是棄守,一直沒有沒有定論----明廷內部關於重築大凌河城一直有反對意見,並且以王在晉為首的一批人更是強烈指着從一開始孫承宗就錯了,所以,孫承宗即便知道大凌河城沒有建成,且缺糧(說到缺糧就更奇怪了,哪有隻帶半個月糧食就去建城的),也不想讓祖大壽部撤退----這樣一來,就徹底斷送了這三萬多軍民撤退的時機;而祖大壽原本就犯了組織錯誤,所以這回也不敢發揮往日“飛將軍”的主觀能動性,就這麼的,眼睜睜的看着撲來的后金軍將自己團團圍住。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