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7章
王乾應道:“世子爺說的是,我們悶聲發大財就是了,沒必要去刺激朝鮮人,那奴婢就通知濟州方面,就別跟朝鮮人扯什麼了,將來朝鮮人主動派使節來議和,我們也不予回應。”
朱由崧點點頭:“沒辦法回應啊,福海號與朝鮮貿易太多了,誰知道什麼地方會穿幫呢,還是先萬言不如一緘吧。”
說到這,朱由崧又道:“既然朝鮮南部水師盡喪,就先安排蝦夷地保民團和野女真附庸返回蝦夷地,等他們回去后,就把學兵旅和蝦夷地講武堂全部調動到濟州島接防守,同時再在濟州島設立一個海防屯,與大靜保民團、旌義保民團共同承擔島上鎮戎責任。”
之所以把學兵旅和講武堂調到濟州島,主要是因為濟州島乃中日朝三國之鎖鑰,於各處應變有極大的便利,但學兵旅是標兵、是機動力量,不能用在地方鎮戎上,所以才需要再維持三個屯的地方守備力量。
“再有,王府之前買的那些馬,全部送到濟州島去,並安排專人放牧,充為牧監。”朱由崧布置道。“牧監與各處聯庄等級相同,以避免王莊借勢侵奪牧地,第一任牧監,就讓宣成去當,田楷對牧監也有監管職責。”
之所以不把牧場安排到蝦夷地,主要是因為蝦夷地現在還存在大量不服“王化”的阿依努部族,這些毛人會禍禍了牧場的馬群,讓朱由崧的努力無法實現;當然,濟州島現在也有朝鮮人會襲擊牧場,但隨着島上朝鮮人逐漸被強制移民,問題是很快能解決的,而蝦夷地則太大了,單憑現有力量顯然是無法肅清所有毛人部落的。
王乾記錄下來后,跟朱由崧說道:“世子爺,隨着各地王莊的建設,我們在鐵器方面出現了不少的缺口,總不能老拿福鑫號的優質生鐵和團鋼去打造農具吧;例外,人多了要吃鹽,單靠我們從兩淮鹽場搞鹽,數量上沒有保證,而且錢還花的多!”
鐵料不足的問題是,主要是因為洛陽冶鐵場沒辦法繼續經營了,這就造成了極大的缺口,雖然徐州方面努力補上,但一時半會也是沒辦法恢復舊觀的,這就與日益增長的工農業生產需要產生了矛盾。
“關於鐵的問題,”朱由崧想了想,回應到。“仙台藩應該是產鐵的,姑且先從仙台藩購買一些鐵礦石運往蝦夷地冶鍊。”
朱由崧不清楚黑龍江流域、庫頁島的礦產分佈情況,只知道北海道應該是有煤礦的,但在哪,也不是很清楚,因此無法重點加以開發的,就只能先指望從日本獲得部分補給了。
比起維護與兩淮鹽場的關係,朱由崧自然選擇省錢了:“至於海鹽的需求嘛,可以讓各地王莊就地煮海和曬鹽,以減少王府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