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4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451 字 1個月前

第1714章

“建議給學兵旅全面配置棉甲、布棉甲等甲胄,提高戰兵防護能力,減少肉搏戰的損失。”

當楊方興正在勒富島上與丹岱會面的時候,朱由崧正在讀着嚴德桓等人提交的《關於學兵旅甲團、丙團於亦兒古里衛舊地戰鬥的報告及相關得失分析》----是的,由於距離太遠了,所以,朱由崧現在才收到了一個多月前,嚴德桓等人擬寫的報告。

“全面配置棉甲、棉布甲?”朱由崧在這段話下用硃筆畫了一橫,然後搖頭道。“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啊!”

沒錯,朱由崧之所以要練火銃兵,衝著的就是廉價量大去的,準備用人海戰術對抗滿清的精兵,因此,未來新軍幾萬乃至十幾萬規模的時候,他又怎麼可能湊的齊那麼多的甲胄呢?

其實在另一個時空中,北京陷落之前,北京兵部里儲備有超過20萬件的棉甲、棉布甲、明光甲、山字鎧等型號的甲胄,但問題是,當時南京兵部里卻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因此這個時空中若不發生重大的蝴蝶效應的話,朱由崧是不能指望通過獲得南京兵部的儲備來武裝新軍的。

沒有南京兵部的儲備,自己也不能大規模生產甲胄----一個是福王府沒有這麼多棉花棉布來製作棉甲和布棉甲,另一個是福王府目前也缺鐵了,無法在滿足火炮、火銃及農具生產的同時,在甲胄方面投入鋼鐵資源----因此,朱由崧只能苦笑着對嚴德桓等人的分析結論,視而不見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學兵旅是種子部隊,是未來擴軍的骨幹力量,的確不宜過多折損。

因此,朱由崧考慮再三之後,還是在這段話的邊上用紅筆批示道:“且先按一旅之規模,盡量滿足披甲要求。”

心頭滴血的朱由崧並不知道,通過學兵旅及其他福王府軍的奮戰,不但學兵旅甲團、丙團的棉甲已經配齊了,就連學兵旅剩下部隊的棉甲都也湊的差不多了----根據朱由崧制定的新軍編製表,學兵旅滿員是1250人,而黑龍江一線的福王府軍目前已經斬殺的滿洲兵就有1000餘人了,若是再能從被困在勒富島的清軍丹岱部身上獲取一部分棉甲的話,實際掌握在學兵旅手中的棉甲,可以保障全旅一線戰兵人手一件了,甚至某些部隊還能一人雙甲呢,也就是這些棉甲多有損壞,需要修理,但修理總比新做便宜,且容易實現。

寫完這段讓福王府財政進一步“失血”的文字后,朱由崧繼續往下讀道:“純火器兵無法在白刃戰中擊敗敵軍,故而應該適當配屬白兵部隊。”

朱由崧起身在室內走了幾步,一邊走他一邊考慮着。

之所以學兵旅火器兵無法壓制滿清騎步兵,一個關鍵的原因是現有裝備的射程、射速及威力不足,但朱由崧已經在着手解決這個問題了,其中前裝線膛槍已經在濟州島上研製成功,不日就可全面裝備部隊了,這樣步槍的射程和準頭就一樣會被大大提高,或許能一定程度的提高學兵旅的戰鬥力。

當然,即便裝備了遠射程的前裝線膛槍和米涅式獨頭彈,也未必能全面防住清軍的騎兵,因此還是有必要給新軍配屬足夠的白刃兵,以幫助新軍來抵禦對手的拚死衝擊,但具體是將現在新軍旅一級四個步槍團改為三個步槍團加一個白刃兵團呢?還是在師一級設置三個步槍旅加一個白刃兵旅呢?

亦或是,新軍全部使用滑膛槍加前裝線膛槍,而白刃兵部隊則全部單獨設立,在戰時配屬新軍師作戰----即每個新軍旅下屬3個滑膛槍團、1個線膛槍團,每個新軍師下轄4個新軍旅及若干師直屬隊,然後1個新軍師配屬1~2個白刃兵師旅----呢?

朱由崧覺得要進行一次全面的論證,不能自己閉門造車,單獨拍腦門子決定,所以,朱由崧坐了回去,在這段話邊上用紅筆畫了個箭頭,然後引到空白的眉頁處,再用紅筆書寫道:“茲事體大,當全面徵詢意見后訂正。”

寫完這句話后,朱由崧搖了搖頭,看起來還是要加速對前裝線膛炮及爆炸彈的研究才好。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