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6章
多爾袞們沒有等多久,一股寒流襲來,隨即大雪連着下了五天五夜,等天空再度放晴時,玄城衛商棧周邊的泥沼、積水潭早已經凍得結結實實的了。
原本,按照之前的計劃,天一晴,清軍就應該發起進攻的,但問題是,積雪雖然厚重,但卻無法承擔防箭盾車這樣沉重的攻城器械通行,因此,清軍要破壞守軍布置在泥沼地帶的各種防禦工事、打開進攻通道,就得先把沿途的積雪給清掃了,否則懵懵懂懂一腳踩到被積雪掩埋的竹籤、鐵蒺藜及若干埋的較深、伸出地面較短的木刺樁上,那樂子可就大了。
因此,發現計劃出現偏離的多爾袞只好驅使着部下立刻進行鏟雪作業,並優先把掩埋在雪地里的火炮及火炮陣地給扒拉出來。
然而,自多爾袞以下的清軍高層,起初並沒有意識到瀋陽的冬天和黑龍江的冬天實際是兩回事情,因此在防寒物資的準備上是存在較大疏忽的,這就導致了清軍在清掃積雪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凍傷的人員----玄城衛前線清軍的70%都生了凍瘡,至於凍掉手指、腳趾、鼻子、耳朵的也有相當比例----因此包括滿八旗在內的各部清軍,都士氣低落,產生了畏懼心理以及思歸的心情。
又花了三天的時間,清軍好不容易,挖出了火炮、清掃了進攻線路上的積雪,然後準備好了防凍的稻草和木板,正式展開對泥澤地帶的防禦器械的破壞工作。
可是當清軍穿過泥澤和積水潭,出現在那些木刺樁陣前的時候,他們才發現,想要從凍結成一體的大地上拔除木刺樁並不容易,甚至想要砍斷這些在酷寒下凍得跟鋼鐵一樣堅實的木刺樁也不容易,往往氣喘吁吁了半天,就只能拔出或破壞其中一根、二根而已。
如果說,單純只是勞動效率比較低也就算了,以清軍的人力優勢,就算做的再慢,遲早也是能清理乾淨這些木刺樁陣的,但問題是,守軍時不時還過來搗蛋----玄城衛商棧外圍的泥沼地帶並非是一整片的湖區,而是若干連續地帶,其中有些泥澤是天然(或人工加工后)相連的,本來在春夏兩季,這些相連的泥澤是守軍也不能利用的,但現在既然凍得結實了,自然也就成了守軍得以神出鬼沒的通道了。
守軍或是射上一箭,或是放上兩銃,說起來危害也是不大的,主要是麻煩,因為清軍不可能在守軍襲擊時干挺着挨打,要麼逃、要麼躲,前者浪費時間,後者少不得要趴在濕冷的地上----木刺樁選材大多是雙掌合抱的粗細,是不能將身子藏在後面的;至於盾牌也不可能時時拿在手上,否則就沒辦法砍木刺樁了,即便是別人掩護也不成,因為他掩護了你,誰掩護他呢?
此外,如果清軍派來破壞木刺樁的人手太多的話,守軍還會遠距離釋放康格里夫型火箭,這些會爆炸的火箭就讓清軍更加防不勝防了。
或有人說,可以時刻警惕,一發現守軍出現就先行攻擊,先行壓制。
可話說的簡單,但人的注意力是不可能長期集中的;更有甚者,守軍還遵照朱由崧的指令廣泛的採用了白布外罩作為隱蔽色,所以,你就是注意力再集中,一直經常盯着雪地看----在清軍開始除雪的時候,玄城衛守軍也沒閑着,壘砌了不少的雪牆,使得原本沒有防禦工事的地方也出現了可供守軍隱蔽及攻擊的臨時工事----那也只能是患上雪盲症的結果,而不是發現了隱蔽起來的敵人。
既然防不住,那麼面對守軍一次、兩次的攻擊,清軍或許還能忍耐,但遇襲的次數一多,勞動效率就徹底沒辦法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