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0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156 字 1個月前

第1840章

早在清軍主力還沒有從畿內完全撤出的崇禎十二年二月間,皇太極便親率八旗勁旅進抵松山,企圖攻佔此城,以毀錦州的屏障。

當時松山守城將士不足3000人,但在守將、錦州副總兵官金國鳳的帶領下,軍民戮力同心,英勇抵抗,使得清軍傷亡慘重,遲遲不能得手。

面對奮勇抵抗的松山守軍,皇太極不甘心失敗,便從瀋陽運來紅衣大炮27門,炮彈1萬發,火藥500斛,然後環城發炮,意圖徹底轟垮松山城池。

結果在清軍的猛烈炮擊下,松山城樓上的台堞都被摧毀,松山守軍只能背着門板行進,形勢十分的危急;於是金國鳳幾次出兵突擊,企圖摧毀清軍大炮,但均遭失敗。

因此,金國鳳便命令將士連夜用磚石修補城堡被毀的地方,嚴防死守,絕不再輕易送死。

正是在金國鳳的正確指揮下,清兵幾次搭雲梯登上城池都被打退。

見強攻和炮擊都不能得手的皇太極只好下來在松山城南挖地道,同時為了激勵士氣,皇太極還宣佈道:“有能穴地以炮葯崩潰之者,城破時為首效力,及運送火藥之人,無主者賞而授之以官,奴僕則賞以人牛,准離其主;其指示督率官員,照先登大城例升賞。協同穴城兵丁,視其出力多少,以資賞賚。”

但是,金國鳳嚴密部署、多方拒守,終於沒有攻下,最後皇太極無奈,遣使招撫,宣稱:“若能察天意,順時勢,速來歸命,則不特軍民免於死亡,爾等之半功偉績,何可限量乎?”

對此,金國鳳的嚴詞拒絕,誓死不降。

明軍堅持到了四月中旬,由於天氣漸熱,士兵疲憊,無可奈何的皇太極只好罷兵退回瀋陽,崇禎皇帝聽聞松山之戰的結果大喜過網,立擢金國鳳署都督僉事,為寧遠團練總兵官,后又因功署都督同知,世襲錦衣衛千戶。

崇禎十二年十月,豪格、多鐸率清兵再次攻打寧遠(興城)。

守備寧遠城的明軍將士雖然兵力遠為松山城守軍為多,但營伍紛雜,號令難施,最後金國鳳不得不率親丁數十人出城,在北山岡與清兵鏖戰。

終因寡不敵眾、矢儘力竭的緣故,金國鳳和兩個兒子同時壯烈陣亡,崇禎皇帝聽到戰報后十分痛惜,追贈金國鳳為特進榮祿大夫、左都督,賜祭葬,命人為他建祠,增世職三級。等到金國鳳父子靈柩由東北回來的時候,皇帝又命令沿路官員前去祭奠。

可這件事就非常奇怪了,即便營伍紛雜,號令不行,金國鳳為什麼會只率着兩個兒子和幾個家丁做絕望的出擊呢?

當然有人說,金國鳳不是獨自出擊的,而是帶着守軍一萬多人一起出擊的?

那麼就更奇怪了,戰鬥的結果是主帥和親兵都死了,剩下的一萬多士兵卻基本上安然無事的逃回了寧遠,並在沒有主帥的情況下,還守住了寧遠城?

是誰指揮的?從遼東撫臣方一藻、寧前兵備道右參政丘民、關寧總監高起潛的奏報中沒有答案,從兵部尚書行薊遼總督洪承疇的題稿中也看不出結果來,委實是一樁無頭公案。

細思極恐的是既然是能守住寧遠城,又是誰逼着營伍紛雜,號令難施的金國鳳率部出擊的呢?這種情況下,打過松山,號稱良將的金國鳳難道不知道應該死守為宜嗎?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