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5章
缺肯定是缺的,這不,在向德川幕府陸續出售了6艘老舊沙船、8艘老舊福船后,福王府目前還有淮甲船36艘、淮乙船25艘,運力已經比之前最高峰時下降了許多。
而更雪上加霜的是,為了保障濟州艦隊,在寧虎的要求下,金泰至今已經協調了6艘淮甲船給艦隊方面,這就導致了目前最高峰的時候也只能一次性運輸4500~4800名移民前往蝦夷地、南灣、熱泉和黑龍江,進而導致了相當多的移民不得不滯留在濟州島上----眼下雲梯關的難民由福海號名下淮乙船運往濟州,然後在濟州中轉后,乘坐淮甲船前往北方海域。
既然缺船,為什麼寧虎寧願停掉唯二沙船生產線中的一條,該去生產什麼運輸噸位很小----江口乙型的載荷只有48噸,江口甲型的載荷更是只有35噸而已----的江海槳划船呢?
原因很簡單,一方面寧虎希望剩下的那條沙船生產線也改成了運輸型淮丙船的生產線----淮丙船的運載力較同噸位的淮甲船差了20%,但平均航行速度卻快了50%,因此實際上更經濟----另一方面,現在從河南等地把難民接出來的任務也很繁重,單靠從淮安等地船場購買內河船隻不但費用支出較高,而且拿船的速度也快不起來(因為各地內河船場首先要滿足明廷用船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自行生產一些。
鑒於一條沙船生產線上的人手足以滿足同時開工兩條江口型槳帆船的需要,因此,寧虎覺得這樣的交換比還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朱由崧並沒批准寧虎的提議----寧虎其實是後知後覺了,因此,現在轉變生產線,已經晚了----而是下達了抽調濟州島船場生產人員,組建江口型槳帆船生產線的命令。
如此一來,濟州島船場的生產線也一樣達到了4條----另外3條全力生產150~250噸級的淮丁船,前者是軍用聯絡-巡邏船,後者是商用捕鯨船----與維持4艘武裝淮丙船生產的蝦夷地船場一樣,成為福王府名下最主要的船隻生產基地。
並且,與生產速度很慢的蝦夷地船場不同,濟州島船場的生產速度則是很快的----1艘150噸級的淮丁船隻需要6個月就能造好,1艘250噸級的淮丁船隻要8個半月就能造好;江口型的生產就更快了,80噸級的甲型只要3個半月,110噸級的乙型只要5個月就能完成建造了----若不是原料上的限制,只怕船員的培訓速度都趕不上船隻的下水速度······
“工匠都上岸了?”
得到確認后,第二分隊分領龔楠和出任海洋島王莊(分庄級別)庄頭兼第二分隊監軍的李高商量了一下,這才決定道:“李公公留在岸上負責督促施工,淮丙十三號在太平灣外進行訓練,並防止可能的襲擊;淮丙十一號護送淮甲五號、六號、八號回濟州島運輸後續物資及補給;淮丙五號和淮丙六號前往鴨綠江口巡航;淮丁十四號、二十號、二十七號分別前往朝鮮安州、南浦以及白翎島以南地區巡航。”
李高隨後衝著3艘淮丁船的船長補充道:“一旦發現沒有繳納通海費的朝鮮船隻,立刻回航通報,勿使其有逃脫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