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1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203 字 1個月前

第1921章

陪同幾位天使的第七代鄭王朱翊鐸笑着附和道:“對,對,對,早些傳完旨意,駙馬也好早些和福王敘說家常。”

從名字中的排輩上來看,朱翊鐸是福王的叔輩,也是朱由崧的祖父輩,所以話里倚老賣老也很正常,不過具體說到這位鄭王,其實並非是第六代鄭王朱載壐的當然繼承人,而是在其兄鄭世子朱翊鍾私自販賣奴隸、又違祖制養食客被明廷賜死後,才得以上位的。

沒錯,當年鄭世子朱翊鐘的人生軌跡與現在的朱由崧可謂一模一樣,但為什麼朱翊鍾會被賜死,而朱由崧卻什麼事情都沒有呢?

朱由崧自己私下推測過,大致的可能有以下幾種:

首先,朱翊鍾之所以被明廷賜死,並非是因為其販賣奴隸、蓄養門客,而是謀反的意圖太過明顯了,而朱由崧蓄養門客的事情發生在海外,雇募的大量百姓也用在海外拓殖,對大明國內幾乎沒有負面影響,因此明廷雖然也十分忌憚,但還不相信朱由崧已經失控了;

其次,兩者發生的時間點不同,朱翊鍾做這些事的時候是萬曆末年、天啟初年,當時大明國內的災荒還沒那麼嚴重,因此朱翊鐘的所作所為是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矛盾,而朱由崧做這些事的時候已經天啟後期了,大明國內的災害一年比一年厲害,朱由崧雇募百姓出海,實際是減輕了大明國內的社會危機,對大明社會穩定是有利的;

再次,親疏關係不一樣,福王是神宗子、光宗弟、熹宗和崇禎皇帝的叔叔,雖然光宗這一脈與福王這一脈爭奪過皇位,但事情早已經塵埃落定了,再處置打壓朱由崧的話,很容易讓民間傳說皇帝刻薄寡恩連親叔叔都不放過,因此明廷對如何處置朱由崧是有顧忌的,而鄭王一脈是成祖皇帝留下來的,二百多年過去了,早出五服,根本就不是一家人,所以,打壓了也就打壓了,反而能光明正大的處置;

最後,朱由崧早年是比較照顧失去母親的崇禎皇帝的,後來又說服福王放棄神宗遺詔中授予的嫡脈地位,並且還首倡國本,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朱由崧沒有明確造反,崇禎皇帝也只能對朱由崧的所作所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既然身上宗室長者的鄭王也支持立刻宣詔,所以,香案很快擺放了上來,然後眾人面北跪下,聽王裕民拿出詔書宣讀。

詔書的內容並不多,一個是謚朱由樺為德慶烈王,以表彰其與流寇死戰到底的勇氣,一個是搏內帑五萬兩用於修復洛陽福王城及潁上郡王府,再一個則是在洛陽王城及王府重修前,命令鄭王府收容和照顧福王老小。

只是讓冉興讓、王裕民、葉高標等人詫異的是,宣詔書之後,福王只是謝恩,並不領旨,反而向王裕民呈交了一份奏疏:“請天使轉奏陛下,臣懇請移藩。”

移藩?

是的,朱由崧和福王商議過了,眼下河南戰事未平,未來幾年中也看不見有消停的可能,因此河南府是回不去了,最好能換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作為藩國所在,其中朱由崧屬意的是距離南京比較近的九江、南康等地,但福王不想去南方濕熱之地,他希望能移藩歸德府。

“這?”王裕民與冉興讓等人面面相覷,最終只能說道。“移藩之說,關係重大,朝廷肯定要反覆討論,此前,還請王爺先收了銀兩,暫居懷慶。”

福王這才應道:“臣明白······”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