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8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645 字 1個月前

第1958章

福王府軍首先撤退的是火炮和除了拒馬車以外的各種輜重,等這些東西都撤退完畢了;第二批撤退的是新軍各旅、團的輔助人員;待他們也撤退完畢了,第三批撤退的則是6個戰兵團中的2個團。

當然,原本將這些人、物運上陸地花了4個多小時,那麼撤退這些人、物時一樣要花4個多小時----實際耗時更多一些,因為中間多運輸了一批被俘明清軍人及俘獲戰馬----所以,在相關運輸進行時,海上的水手和岸上的新軍們還好整以暇的吃了兩頓飯。

大約在未末申初(下午3時前後)的時候,通過觀察海上小艇穿梭,判斷福王府軍撤退的差不多了的濟爾哈朗終於按捺不住,在多鐸的強烈要求下,命令漢軍鑲黃旗固山章京劉之源及漢軍正紅旗固山章京吳守進再次督率1500漢軍發起進攻,籍此試探海灘上福王府軍當下的火力密度及殘存兵力情況。

雖然知道自己又成了炮灰,但在滿洲兵的威脅下,一眾漢軍還是小心翼翼的推着擋箭盾車和覺着盾牌向福王府軍的戰線逼了上來----在坐觀福王府軍撤退的時候,清軍其實也沒有浪費時間,他們砍伐了周邊剩餘的木材,緊急製造了相當數量的擋箭盾車和手持擋箭盾牌----結果,其等一進入淮戊船的炮擊範圍后,立刻遭到了猛烈的炮火打擊。

推着擋箭盾車和手持大盾的漢軍在濕滑鬆軟的海灘上根本走不快,所以面對福王府軍連綿不斷的炮擊,只能幹熬着,也就是淮戊船上搭載的火炮口徑不大,射出的炮彈又沒辦法形成二次跳彈,這才讓漢軍得以硬頂了過去,沒在半道上就崩潰了。

漢軍咬着牙,進抵至距離福王府軍防線5~600米時,一些炮手帶着幾門輕型火炮從擋箭盾車后冒了出來,然而還沒等他們完成裝填,早有準備的福王府軍就劈頭蓋臉的射來槍彈,儘管,在這個距離上,福王府軍的射擊精度下降的很快,但漢軍炮手還是被對手密集的充當打得死傷累累,所以漢軍只能乖乖的堅持躲在擋箭盾車后,再也不敢隨意冒頭了。

但躲在擋箭盾車后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這不,等漢軍逼近到距離拒馬車防線180步(300米)的地方,他們才發現,他們手中的擋箭盾車和各種盾牌根本無法擋住福王府軍射出的錐形米涅彈。

沒錯,鉛制的錐形米涅彈在穿透厚實的木板的同時會發生變形,但由於前裝線膛燧發槍的最大射程超過800米(有效射程超350米),因此,在300米距離上射出的銃彈,在擊破了木板和盾牌時還保留有較大的動能,帶着這些殘存動能的鉛彈打在擋箭盾車及盾牌之後清軍身上,依舊能產生重鎚擊打的效果,造成一部分無甲的漢軍士兵立刻失去戰鬥力。

更對漢軍不利的是,這部分的動能隨着漢軍的前進,與福王府軍防線距離的接近,會越來越大----等進入到90步(150米)以內,即便有擋箭盾車和各種盾牌提供防禦,福王府軍發射的米涅彈也能在打透了擋箭盾車和各種盾牌后,打透漢軍無甲士兵的身軀;進入60步后,甚至有甲、持盾的漢軍士兵也頂不住米涅彈的殺傷威力;進到30步內,就算躲在擋箭盾車后的漢軍身披雙層甲胄,手中還持有額外一面盾牌,也會在米涅彈的威力下唱一首被你征服----因此,還不等漢軍發起最後的衝鋒,就已經死傷一地。

看着丟下300餘具屍體----在海灘地形上,又推着擋箭盾車、手持各種盾牌,漢軍的步速只能維持在每秒0.8~1米左右,因此走完300米,至少5~6分鐘;而新軍戰兵經過嚴格訓練后,老兵射速在戰時可以保持在3~3.5發/分鐘,新兵射速在戰時約為2~2.5發/分鐘,所以綜合下來,當漢軍前進至拒馬車防線50米時,至少吃到了680*2.75*0.8=1496發槍彈;以前裝線膛燧發槍對350米外的人形目標射擊時高達60%的命中率來計算,再扣掉漢軍用各種自我保障手段實現的減損,漢軍大致被擊中了1496*0.6*0.3≈270次,也就是差不多270人的傷亡,而這個傷亡數字已經接近出擊漢軍總兵力的18%了,在冷熱兵器交替時代,如此巨大的傷亡足以讓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發生崩潰;但這還不算完,當漢軍轉身逃跑時,還是會吃到福王府軍打來的槍子,這就進一步的加劇了漢軍的損失----后逃回來的漢軍,濟爾哈朗的眉頭擰成了川字。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