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4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北京失守的消息傳到了江蘇淮安,淮安巡撫路振飛隨即向南京通報了這一情況,但值得注意的是,路振飛並未向朱由崧等南逃宗室通報北京失陷的消息,很顯然,路振飛等人還幻想崇禎皇帝或太子朱慈烺能逃出北京,逃往南京。
說起來,由於南京在明朝初年是整個明帝國的首都,所以明廷於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以後,南京作為留都----永樂朝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南京依舊是明帝國的首都,北京只是皇帝所在的行在而已----依舊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與北京相對應的中央機構。
這種兩京制度的特點是:皇帝和內閣大學士等決策人物都在北京,北京的六部等衙門是名副其實的中央權力機構;南京各衙門多為虛銜,公務清閑,任職官員被稱為“吏隱”,但地位一般不低於北京相對應的衙門官員。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絕大多數都是養老官員的情況下,南京參贊機務兵部尚書、南京守備太監和提督南京軍務勛臣依舊掌握有一定的實權。
因此在李自成部兵臨北京城下,北方消息就此斷絕後,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便於當年四月初一,領銜發布了“號召天下臣民起義勤王捐貲急事”的南都公檄。
在這份檄文中提到“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險盡失”之類的“宗社危情”,籍此說明了,南京方面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只是由於具體情況還不清楚,所以,只能繼續做觀望狀態······
南京或許還不知道北京的情況,但朱由崧已經提前知道了,這倒不是朱由崧根據前世記憶做出的判斷----時空已經變了,鬼知道崇禎皇帝會不會想明白了----而是濟州艦隊攔截了從天津率部撤退的黃蜚船隊。
黃蜚,又名黃斐,字文麓,南昌人,本姓塗,早年跟隨其舅東江鎮總兵官黃龍在遼東對抗后金軍;崇禎六年(1633年)黃龍與后金軍在旅順口激戰中犧牲,由於黃龍無子,所以,明廷特許黃蜚承繼黃氏;此後,黃蜚因積功升任了都督同知、援剿東北水師總兵,並在崇禎某年成為提督關遼通津淮海江鎮水師便宜行事,實際負責北中國的海防重任。
不過由大明水師其實是一隻近海艦隊,所以,黃蜚所部是沒辦法動搖濟州艦隊在遼海、東海等處的海上霸權的,相反,作為天津、山東走私商人的保護者,黃蜚所部與濟州艦隊之間是有默契的,即濟州艦隊不針對北地商人收取通海費,黃蜚所部則對濟州艦隊的所作所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雙方和平相處,彼此河水不犯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