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7章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願意背井離鄉的,所以,這部分百姓----指的是撤到了沿海衛所,卻又不願意離開山東的百姓----被濟州水師運到了即墨縣城以東的鰲山衛,然後就地充作了建築民夫,為勇士營第一戰兵營修建在山東沿海的第二處基地。
啥?第一戰兵營不過3000兵馬,有能力分守威海衛和鰲山衛兩地嗎?
首先,祥福瑞在北疆的經驗告訴朱由崧,只要堡寨建得好,別說1500人守備一地了,就是3~500人也夠守了,而且守軍人數適當低一些,更節省軍糧,有利於長期堅守。
其次,第一戰兵營的3000兵馬全部都是戰兵,若是再配上輔助部隊,那妥妥就是5000人的大軍,所以別說鰲山衛這個第二基地了,如果條件合適,鐵存法、寧虎、於通等人還要第一次乃至第四處沿海基地呢!
而這一點實際從第一戰兵營的編成來看,就能猜出端倪的,這不,眼下第一戰兵營下屬第十五、十六、十七等3個戰兵團及第十八、十九、二十等3個預備戰兵團,前者每團編製兵力1250人(四四制),後者每團編製兵力900人(三三制),單純用來守備一個基地,顯然是有些浪費了。
是的,從下轄團級單位的數量來看,勇士營戰兵營的規模要比京營標準步兵旅的規模要大了許多,但就各自實際統轄兵力來看,兩者麾下的卻是相差無幾,這是因為,勇士營重建之初的定為就是外籍軍團、輕型部隊,因此儘管其下屬的團級單位很多,但標準旅建制下夜不收哨、炮兵哨等旅直屬單位卻被取消了。
就使用來說,擁有較多團級單位的勇士營各營顯然更輕便、使用更靈活,可以應對要點守備、大部隊外圍警戒、掩護糧道、充當別動隊等多種作戰需求,可以分擔主力部隊任務壓力、避免主力部隊被過分抽調,從而減少了主戰力量,但本身卻是不合適參與主力決戰的。
因此,如今用來充當鉚進山東沿海的楔子,以較小兵力牽制清軍有生力量,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而就第一戰兵營本身來說,1個戰兵團+1個預備戰兵團,就足以守備一處建設嚴整的棱堡要塞了,故而在最優情況下,第一戰兵營最多可以在山東沿海搞3個橋頭堡的。
說起來,鰲山衛這邊的棱堡建設要比威海衛玩了好些日子才開工,這不但是因為鰲山衛、即墨城這邊反正的時間較晚----耿仲明在平度州城下擊敗勇士營第十八輔兵團時,即墨好鰲山衛這邊的士紳、衛所官才剛剛致書鐵存法,表示願意反正----還跟之前沒有足夠勞力有關。
也就是聽聞滿清新任山東、登萊總督石廷柱率大軍前來增援耿仲明余部、準備對文登等地進行大屠殺、文登、成山衛、靖海衛等地百姓、衛所兵開始大撤退後,才真正開始建設的----其實也與第一戰兵營當時沒能分兵南下有關,沒有保護部隊,肯定是不能在危機四伏的環境里,大模大樣的進行土木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