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4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282 字 1個月前

第2354章

1646年九月十一日,濟爾哈朗派人越過黃河向駐紮在歸德的明河南巡撫張捷致書,聲稱清廷即將派遣正式使團前來與南明議和,張捷不敢怠慢,立刻向南京方面做了報告。

得知清廷有意議和,南京朝堂上爭議再起;

其中以工部尚書阮大鋮、右都御史田仰、吏部左侍郎袁繼咸、兵部左侍郎吳兆元為首的一批朝臣或出於樸素的華夷大防、或揣摩朱由崧的心意、或延續單純是為了延續崇禎朝對滿清的政策,紛紛反對議和----阮大鋮等普遍認為清廷之前不承認弘光政權、扣押左懋第使團、嚴重羞辱南明朝廷,如今戰事不利,又主動派來使團,其中陰謀一目了然。

而以刑部尚書顧錫疇、左都御史丁魁楚、刑部左侍郎夏萬亨、戶部右侍郎何騰蛟、內閣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劉同升為首的一批朝臣,卻認為眼下軍需支出龐大、國家連年赤字、百姓苦不堪言,在這樣的情況下,若能與清廷實現和議,以最小代價收回北方國土,或實現一定期限的和平,並非不可接受。

在馬士英、高弘圖、王應熊、王鐸、吳甡等大學士及禮部尚書錢謙益、兵部尚書張縉彥等人都保持沉默的情況下,支持和談和反對和談的兩派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甚至兩派還把紛爭從朝堂帶到了民間,彼此利用小報大打口水仗----反對議和的說支持議和者叛國、通敵,支持議和者說反對議和者窮兵黷武、不恤民力、殘民以逞。

由於東林-復社集團在這次風波中產生了明顯的分裂,不再黨同伐異,所以,心滿意足的朱由崧便斷然制止了矛盾的進一步激化----九月二十五日,朱由崧在武英殿向一眾大臣宣布,或可以先聽聽清廷想說些什麼,再決定是否接受,但和談的前提條件是,要將左懋第使團剩餘成員安全送回南京。

同年十月三日,接到張捷回復的濟爾哈朗再次派人南下歸德,向張捷及南明朝廷通報了清廷已經接受南明政權就兩國和談必須先釋放左懋第的先決條件,稍後將於十一月之前正式派使團攜左懋第及左懋第使團剩餘成員南下;並且,濟爾哈朗還提議,在清廷使團南下期間、雙方全方位的實現停火。

對此,張捷根據朱由崧的指示回復稱“只要雙方談妥,便可停戰”;雖然,對於南明方面沒有上當,有些失望,但清廷的使團最終還是在當年十月十七日渡過黃河,抵達了歸德城----其實清廷的使團一早就到了兗州,原本十多天前就能南下了,但由於朱由崧提出歸還左懋第使團的要求,這才因為等待左懋第南下而耽擱了時間。

“左懋第等人接旨!”看到清廷使團中頑強的穿着已經破爛的明朝官服的左懋第等人,匆忙從南京趕到歸德的行人司行人翟克勤一展手中的詔書,聲音洪亮的宣讀道。“跪聽!”

左懋第及左懋第使團中那些堅持下來,沒有附清的一眾官員人等從清廷使團隊列中踉踉蹌蹌的跑了出來,然後全身失力的跪倒在翟克勤的面前。

此時就聽翟克勤念道:“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朝廷待士之恩,莫重於褒錫,今左懋第諸臣遭北海之囚、效蘇武之貞、不辱國格使命、彰顯君子應有風尚,當為後世典範······”

翟克勤誦讀的詔書里並沒有替左懋第等人加官進爵,但卻給了他們一個令世人都足以嫉妒到發狂的恩典,即每個人都賞賜了一塊《堅貞報國、今日蘇武》匾,以為傳世,這可是士人夢寐以求的莫大榮耀,立刻讓左懋第等激動萬分,甚至有個別人激動到痛哭流涕的程度。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