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2章
“陛下,靖北伯(高傑)奏稱,在過去的半個月里,與清軍進行了六十七次小規模交手,斃俘清軍三千八百零七人,繳獲無算,但同時自身傷亡了四千零三十人,消耗了武器彈藥一批,需要朝廷立刻撥付賞銀及相關補充。”
高傑的報告灌水灌的太厲害了,所以朱由崧便問道:“只有高傑的奏報嗎?駐高部的朝廷監軍、錦衣衛斷事官的奏報呢?”
在天啟以前,明廷在軍中只有監軍太監,並沒有監軍文官,但崇禎皇帝鑒於一線軍將對監軍太監的不滿,所以一度撤廢了太監監軍制度,以文官擔任監軍,後來太監監軍的制度雖然又恢復了,但文官監軍的制度並沒有廢止,從而形成了一名武將兩名監軍的格局。
到了弘光朝,朱由崧藉著與東林-復社集團的矛盾,在京營里設立了太監監軍、錦衣衛擔任軍法官的體制,並排除了文臣對京營的監督;不過,在外軍,文臣監軍的體制依舊得以保存了下來,反倒是朱由崧為了表示對一線指揮官的信任,有時候會臨時撤銷太監監軍,而以錦衣衛軍法官來替代內臣對各部進行軍紀考核和戰果、戰損檢查。
“還沒有,”雖然對文臣監軍和錦衣衛軍法官的報告沒有同時送到有了某種懷疑,但余龍卻沒有添加自己的觀點,只是就事論事的說了一句。“或許是小規模的戰鬥頻次太高,監軍和軍法官還來不及審定完成吧。”
朱由崧卻似乎從這句話里聽出了什麼不同的味道,所以,朱由崧當即就衝著身邊的內侍吩咐道:“給高傑傳旨,提醒他務必要尊重監軍和軍法官!”
內侍領命而去,朱由崧便衝著余龍言道:“尚可喜和劉肇基那邊什麼情況?”
余龍看了看手中的紙,便繼續彙報道:“鎮北伯(尚可喜)與監軍、軍正斷事官聯名奏報稱,其部與南下清軍接戰大小二十一仗,內中,雙方兵力加起來超過一千人的僅有三次,五百人以上八百人以下的有四次,其餘都是五百人以下的小規模交戰;鎮北伯所部在這二十一戰中,輸贏各半,以自身傷亡二千七百人的代價,斃俘清軍一千九百二十七人。”
尚可喜的報告,水分要少一點,還拉上了文官監軍和錦衣衛軍法官為他作證,顯然手段要比高級高明了不少,但打了21場仗,輸贏各半是什麼鬼話呢!
所以,朱由崧考慮了一會後,決定暫時眼開眼閉,故而他下令道:“告訴尚可喜,一應首級交由補給隊運回點檢,俘虜若有可能,也讓補給隊送回,若是點檢不差,真虜首級一顆按三十兩賞賜、北虜首級按一顆十兩賞賜、漢軍及綠營兵首級按一顆三兩賞賜,俘虜類之。”
眼下天寒地凍,道路積雪,沿黃各鎮的補給,只能通過汴河等冰封河道由雪橇車、冰橇車來運送,而這些運輸隊本身就是南下的小股清軍最喜歡的攻擊目標,所以,朱由崧如此安排,主要是想測試尚可喜會不會藉機搞事。
至於朱由崧所說的賞賜嘛,那倒是真的,不過由於京營的異軍突起,相關三類首級的賞格已經較高峰時期有所下跌了,不然,朱由崧還真有些給不起呢----主要是擔心尚可喜等人殺良冒功,否則用500萬兩白銀購買10萬滿八旗的腦袋的買賣,朱由崧還是願意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