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3章
朱由崧眯着眼睛想了想,跟楊存孝確認道:“一旦開戰,可能來不及修建炮位,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楊存孝成竹在胸的說道:“現在天寒地凍,土都凍結實了,絕不會在炮擊時產生塌陷的;至於火炮後座方面,繩索制退器已經很可靠了,完全可以抵消火炮發射時產生的后坐力,加快火炮複位和射擊速度。”
在另一時空,法國於液壓/氣壓緩衝裝置發明前的1880年代,研製出了一種用炮身與炮車大軸相聯繫的繩索緩衝裝置,能相當有效的幫助火炮快速複位,朱由崧雖然對這套裝置並不了解,但卻不妨礙他以海軍艦載火炮複位原理復刻出這種火炮威力倍增器;當然,話又說回來了,在本時空真正決定炮火密度的並非是射速上的提高,而是火炮的材質,所以在明軍火炮用材沒有根本性改進之前,散熱問題會嚴重製約火炮的持續射擊時間----朱由崧也研究了了一種利用多重葉片進行散熱的輔助工具,但效果並不太好。
“降溫水都準備好了嗎?”
“已經採取了大量的河冰備用!”
“此戰若是戰敗,朕身死也就罷了,可半壁國土就再也收不回來了。”朱由崧掃了掃再次眾人,要求道。“都給朕再想想,還有什麼不到位的地方,免得到時候追悔晚矣!”
騰驤師參謀長殷靖安探問道:“陛下,六個師的擲彈兵怎麼用?”
減少了各部裝備的火炮后,朱由崧在團、旅、師三級都編製了使用點火式手榴彈的擲彈兵,這些擲彈兵通過臂力能將4斤重的手榴彈丟到20~30米外,不過這個距離相對還是比較近的,所以對於擲彈兵的用途,各方還有爭議,很多人都認為擲彈兵更合適守城不合適用在野戰戰場上,而正是因為這種認知上的不同,導致了明軍現在還沒能確定各部擲彈兵的作戰位置。
朱由崧是了解這些軍官們的想法的,而且他也不否認,現在的手榴彈丟擲距離太近了、爆炸範圍也太小了,看起來用處不大,但現階段擲彈兵的實質是肉搏部隊,所以,朱由崧斷然決定道:“西南兩面單以一師戰兵守衛頗顯單薄,當以六團擲彈兵協同守備,至於各旅、團名下擲彈兵則協防大營。”
朱由崧隨後又跟了一句:“各師輔助騎兵全部收攏起來,置於營外大陣之北翼,以防清虜繞行突入,並充反擊之第一梯隊。”
既然朱由崧做出了決定,與會的各師師長、參謀長自然齊聲應諾。
等武官們取得一致意見后,朱由崧扭頭向張縉彥及張身邊的盧九德、李保、萬世、王應熊、錢謙益等隨扈內監和大臣宣佈道:“既然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那就告訴清虜那邊,進行決戰吧。”
一眾內監、大臣及武官紛紛跪倒,齊聲道:“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