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0章
或許有人要問,既然明軍有輔助騎兵沒有投入戰鬥,為什麼優先調動重甲擲彈兵前去支援東面戰線而不是讓騎兵去迎戰騎兵呢?
其實問出這樣問題的多半是小白,要知道東面是以步戰為主,調用重甲擲彈兵那是下駟對上駟的用法,搞的是不對稱對抗,並且一旦清軍頂着手榴彈衝進來了,重甲兵還能上陣肉搏;但如果用不足2000的輔助騎兵與東面清軍主力的數萬騎兵進行對沖的話,2000輔助騎兵估計到最後會百不剩一,還未必能遏制住了清軍騎兵,這可是朱由崧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一幕----明軍京營在騎兵方面一直是很缺的,到現在也只編成了1個手槍騎兵師、1個龍騎兵師及1個使用冷兵器的衝鋒騎兵師,算上6個步兵師的全部輔助騎兵,相關戰兵也不足萬人,真要一下子丟了2000,朱由崧絕對要肉疼半天的。
那麼,有人又要問了,2000輔助騎兵不方便與東面萬餘突破了明軍炮火封鎖線的清蒙騎兵對沖,就方便在己方重甲擲彈兵撤出后,迎戰洶湧而來的瓦克達部萬五騎兵大軍了嗎?
首先要確定一點,愛新覺羅·瓦克達所率領的清蒙騎兵在幾次試探性進攻中已經陸陸續續的折損了近千人,所以,當朱由崧調走重甲擲彈兵時,瓦克達部已經沒有一萬五千人了。
其次,調走重甲擲彈兵后,西面的騰驤師立刻將原來的雙排陣列,變為了單排陣列,同時單兵之間的間隔也從原來的0.6米擴大為0.8米,雖然因此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火力持續輸出上出現更長時間的中斷,但卻讓戰線上的空隙不增反減----比重甲擲彈兵部隊在時,還減少了約270米的空隙----而在部分1.5寸前裝線膛火炮的支援下,單排陣列其實並不比雙排陣列的火力單薄到哪去,因此瓦克達部很難利用重甲擲彈兵調離的機會發起果決衝鋒。
再次,在調離重甲擲彈兵的同時,朱由崧從大營里抽調了大約800名裝備前裝線膛步銃的各旅、團護兵增援西面戰場,這也讓瓦克達產生了錯誤的判斷,遲遲不敢發起果決衝鋒。
當然,更要是的是,瓦克達也沒有權威迫使漠南蒙古各部發起果決衝鋒,只能跟漠南蒙古王公們商量着辦,這一商量嘛,肯定就沒有結果了----漠南蒙古各部又不是傻子,他們在什麼好處都沒撈到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願意為清廷死戰呢。
所以,並不存在明軍輔助騎兵迎戰瓦克達部萬五騎兵大軍的局面,明軍西面戰線,看似危如累卵,實際不說固若金湯吧,也是紋絲不動的······
估計還有人會問,既然明軍擔心豪格部加入其他戰場,那麼豪格為什麼不真的放棄由北攻擊明軍大營的既定作戰計劃,轉而加入東、西、南三面清軍呢?
要知道,若是有豪格部2.9萬名步騎兵的加入,多爾袞也許就能一錘定音了;而同樣要是有豪格部的相助,瓦克達這邊或許就敢於放手一搏了。
但若是豪格部不對明軍大營北側防禦工事施加壓力的話,朱由崧這邊是不是同樣也能抽出負責大營守備的2萬多輔助部隊及多門火炮增援東南西三面戰場了?
是的,明軍的輔助部隊只裝備了普通的前裝燧發槍,戰鬥力也無法跟明軍一線戰兵相比,但只要朱由崧用這部分輔兵替換騰驤師、羽林師的戰兵,然後將2師戰兵投入東面戰線,多爾袞還能實現一錘定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