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4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090 字 1個月前

第2744章

“陛下,這是打掃戰場時發現的清虜新式火銃,據使用這種火銃的清虜交代,清廷將這種火銃命名為旋膛銃,系仿效當年多鐸從我軍處獲得了六管前裝線膛短火銃而研製的。”府軍師師長嚴德桓將一支繳獲火銃遞交給了朱由崧。“據說一共裝備了三千多支。”

邊上的金吾師師長柳宜昭補充道:“剛剛我軍被這種步銃打了一個措手不及,至少有六七百人是因為這種步銃而損失了。”

朱由崧接過這支火銃看了看,笑了起來:“雖然採用了線膛設計,但還是用的火繩擊發,建虜倒是很有些想法嘛,這叫做揚長避短嗎?”

朱由崧當然知道清廷採用火繩擊發的原因,這是為了確保擊發,以免出現燧發時無法有效引燃引葯的問題;當然,這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思路,要知道明軍的燧髮型前裝線膛槍最高時曾經出現過近20%的擊發無效狀態,這就非常影響射擊效果,並導致後續連鎖反應;不過,朱由崧並不認可清軍採取火繩化改造的方式,他心心念念的是研究出火帽和針擊槍來,而不是採用倒退設計。

嘲諷了清廷對科學技術一無所知后,朱由崧問道:“你們測試過沒有,這種火銃的射程有多遠?”

嚴德桓回復道:“臣等用清虜的火藥測試了一下,最大射程大約一百二十丈(約400米),有效射程約七十五丈(250米),都較我軍現在裝備的前裝線膛步銃較短,如果正常情況下實現對射,我軍可以在清軍有效火力範圍之外,輕鬆將其全部擊殺。”

柳宜昭再次補充道:“但這種火銃與我軍現有前裝線膛步銃沒有本質上的差距,之所以射程較近主要是清虜使用的火藥爆力不佳,換成我軍使用的火藥,實際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都與我軍裝備的前裝線膛步銃相差無幾,”

朱由崧淡然的問道:“難道區別一點也沒有嗎?”

嚴德桓考慮了一會,回應道:“回陛下的話,區別應該還是有一些的,臣仔細查看過這些旋膛步銃,也問過了一些被俘的清虜銃手,臣發現清虜這些旋膛銃的口徑都不一致,可以說十挺裡面沒有一挺的口徑是一模一樣的,因此清虜所用的銃彈都必須銃手自行製造。”

柳宜昭也醒悟了過來:“沒錯,清虜這種旋膛銃不但口徑不一致,有時候銃管長度也不一致呢。”

朱由崧點點頭:“這就對了,清虜的這些步銃應該都是工匠們純用手工打造的,所以才會出現了偏差,而我軍這邊多用機械,且依照規定尺寸打造,所以才幾乎一致;而一致的好處就是銃彈可以集中製造,這樣不必銃手們單獨製造銃彈,進而使得銃手們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於戰鬥技巧方面的訓練;同時,由於銃彈製造方便,也使得部隊可以大規模的用於訓練,而不必畏畏縮縮的,每次只能打上一兩銃而已,天長日久了,這兩軍在銃法上也有天差地別。”

說到這,朱由崧再次問道:“清虜當初搞到的是六管前裝線膛短火銃,那麼為什麼清虜騎兵沒有大規模進行裝備呢?”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