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8章
“啟稟三位汗王,前行探馬報告,代州、崞縣方向已經懸挂起了大明的旗號!”已經在蒙部攻擊下變為焦土的原平鎮內一處殘存的建築內,土默特左翼王公善巴、土默特右翼王公固穆、蘇尼特王公滕機思三人坐在一起聽取了己方前鋒兵馬的通報。“另外,沿陽武河上行,陽武口方向也發現了明軍旗號。”
從晉中撤往代北,雁門關自然是最便捷的道路,接下來就是沿陽武河上溯,經陽武口至寧武關,等到了寧武關則可以有兩條路選擇,一個是走朔州而大同,另一個就是神池、五寨而偏關;但如果一開始就設定目的地是偏關的話,其實沿汾河上行,也是可以的。
不過,走汾河沿線的話有兩個較大的問題,一個是汾河河谷陡峻,不合適牧民驅趕被俘人員行動,另一個是靜樂、岢嵐、嵐縣等地有明一代設置了大大小小上百個軍堡,雖然眼下守衛這些軍堡的軍兵早已經星散,但當地百姓利用軍堡固守一樣能給漠南蒙部北撤造成障礙;所以,經過善巴三人合議后,最終決定還是走忻北兩路。
可現在的問題是,忻北兩路目前似乎都被明軍給堵上了,這就讓土默特和蘇尼特的高層產生了某種不妙的聯想。
“看起來,清廷的確是戰敗了!”滕機思舊話重提道。“否則明軍不可能冒着與我們硬拼的威脅,刻意來堵防我們!”
善巴皺眉道:“清廷是否真的戰敗對我們並不重要,我們的問題是,接下來我們該選哪條路北歸!”
固穆眯着眼睛說道:“雁門關太過險要了,還是走陽武口、寧武關那邊吧,正好我們來的時候,也是從那邊進的,情況更熟悉一些。”
善巴表示了同意,而滕機思想了許久也表示了同意,於是,三人便調集了三千兵馬率先向陽武口方向攻去。
陽武口,古稱羊武谷。北宋時,楊業在峪內建過軍寨,所以也稱過“楊武峪”。
據《崞縣誌》載:“陽武峪,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兩山夾峙,隘口漱流,石棧中通,危峰峭壁,拔地參天,儼然如花表之捍門。內鎮陽武,外距寧武、偏關,西南跨唐林,東北抵雁門。巍巍天險,形勝之衢也。通志:崞縣有陽武石門之險。”
正因為陽武口特殊的地理形勢,歷史上多有戰事在此發生。
譬如,《舊唐書·代宗本紀》就有“十三年春正月戊辰,回紇寇太原,鮑防與之戰,我師不利;二月庚辰,代州都督張光晟擊回紇,戰於羊武谷,破之”的記錄。
又譬如,《崞縣誌》記載,“後唐清泰三年,遼太宗由陽武峪入抵太原,敗唐兵”。
宋代,陽武口又多次成為宋遼交戰的戰場;到了明代,俺答多次經由陽武口入寇;崇德年間,清軍入寇山西時也是走的陽武口;由此可見,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但眼下據守此地的僅有燕山師的1300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