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1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059 字 1個月前

第2921章

張良相考慮了一會,同意道:“你且安排吧,但最多抽調兩個團,再多前面的兵力就不足了。”

張肅領命而去,很快370多名騎兵就調動到了黃甲堡,就此以逸待勞的等待着蒙古兵的抵達。

啥?張良相不是說調2個團嗎?就算燕山師是以三三制編製的,一個團也得有300戰兵才對,怎麼2個團才340人呢?莫不是有人對張肅的命令陽奉陰違了?

事實並非如此,之所以2個團才370餘名戰兵,是因為燕山師一路上損失極大,且沒有補充過,所以,戰兵總數從最高峰2700人一路狂降,此後隨後通過內部調劑補充了一些,但在進軍山西的時候,又有了些損失,因此,眼下整個燕山師只有不足1800名的戰兵,然後這些戰兵平攤到9個團中,1個團也就180~190人而已,2個團自然只有370餘人了。

有人又要問了,既然燕山師已經捉襟見肘了,為什麼不把全部兵力都帶來陽武口呢?

其實並非是張良相和張肅不想把所有兵都調來陽武口,但雁門關一線陘隘眾多,虎賁師的兵力並不足以面面俱到,因此,燕山師必須留下部分部隊進行協防----虎賁師其實從繁峙縣城和代州州城中先後雇募了一千多名義勇,參與協防雁門關,但這些義勇的戰力十分可疑,所以燕山師只能幫着虎賁師分攤一些防守上的壓力。

所以,考慮到了陽武口之戰的困難,張良相實際已經儘可能多的把主力都帶過來了,再多,雁門關方面就會出現明顯的防禦漏洞了。

好在,知道自身兵力不足后,張良相還想方設法從崞縣縣城內招募了三百名輔兵,在關鍵的時候(萬不得已的時候),這些輔兵也是能被拉上一線參與戰鬥的。

但說到底,無論是雁門關方向還是在陽武口這裡,明軍真正能依仗的還是地利······

張肅安排完部隊調動事宜,前腳才回到張良相身邊,後腳一名參謀便喜形於色的過來報告道:“師長、參軍長,我們跟騰驤師聯繫上了!”

張良相精神一振,當即問道:“騰驤師到哪裡了?”

參謀報告道:“騰驤師左廂旅第一團已經到了寧武關!他們得知我們在陽武口堅守,提出了一個建議,希望我們能放棄陽武口,與他們合兵守衛寧武關。”

張良相當然知道一加一大約二的道理,頗有些意動,但張肅提醒道:“就算要合兵,也得先把面前的蒙部打退了再說。”

沒錯,燕山師其他部隊或可以迅速移動,但輜重和炮兵卻行動相對緩慢,若不是打退了面前的蒙部,一旦遭到蒙部追擊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張良相便決定道:“讓輜重兵先撤,炮兵留下兩個炮隊協助作戰,其餘三個隊也一併先撤了;至於其他各部,等打退了當面之敵再說。”

只是相關命令還沒有傳達下去,為了策應迂迴部隊的行動、牽制燕山師的注意力,龍袞等人組織的新一輪進攻便開始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