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2章
看着面前的濕滑多冰的道路,負責攻擊水峪口的喇南台吉的臉色有些陰沉。
是的,由於土默特人缺鐵-----明代一直禁止向草原蒙部大規模販賣鐵器,而清廷入關后,相關禁令雖然被廢除了,但短短數年間,也不足以讓土默特人獲得足夠的鐵料----所以,土默特人沒辦法為馬匹準備防滑重馬釘,所以,為了不損失馬匹,土默特人被迫牽馬而行,行軍速度根本快不起來。
當然,導致土默特左翼進攻部隊在山道中行動緩慢的除了山間道路上的堅冰外,還有進山後就遭到的零星阻擊----明軍京營部隊裝備的前裝線膛步銃在山地環境下,將遠射程、“高精度”的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以至於土默特人時常在還看不到敵人身影的情況下,就付出了血的代價。
而對於這些煩人的遠程狙擊手,土默特人並沒有視而不見,可問題是,在驅逐明軍銃手的過程中,下馬步行的土默特人長時間的暴露在明軍步銃銃口下,這就進一步的增加了土默特人的傷亡;更令土默特人噁心的是,一旦土默特士兵不惜代價的衝到了明軍狙擊手所在的山樑下乃至攀爬到半坡時,這些明軍銃手就會從容的實施轉移,然後幾百米外的另外一處山樑上,由另外一組“狙擊手”繼續實施遠距離打擊。
“不要管山頭上的明軍鳥銃手了!”當再一次驅趕走了明軍的銃手后,喇南忍不住咆哮起來。“往前沖,衝過去就好了,明軍沒有那麼多部隊來守備每一道山樑。”
很顯然,喇南這是受了部長善巴汗的影響,認定了明軍兵力不足;而一眾土默特兵也忍受不住對手槍響后,己方就有一人倒地的壓迫感----明軍攔截部隊實際打得沒有那麼准,畢竟明軍步銃手用的只是米涅槍而不是高精度狙擊槍,所以,基本上是三四槍才會有一槍打中蒙頭行軍的土默特兵,但這就已經足以讓土默特兵精神高度緊張了----於是,不少土默特兵默誦着佛經佛號,頂着明軍射來的槍彈,不管不顧的順着道路往前衝去。
由於土默特左翼兵莽起來,根本不顧傷亡,所以,倒是以最快速度通過了明軍前哨的伏擊遲滯圈,但這也沒什麼,為了守御水峪口,光隘道內,明軍就布置了8組40名“狙擊手”沿途設伏,因此,喇南部的考驗還在後面呢······
在進攻深入水峪道的土默特左翼遭到層層阻擊的同時,攻入壺(胡)峪口的土默特左翼兵馬也一樣遭到了明軍的阻擊。
壺峪口又作胡峪、胡谷,隘口處的寬度約為300米,因此被朱由崧逼着自請致仕的原大學士吳甡在擔任山西巡撫時,曾經上奏崇禎皇帝的《撫晉疏》中說過,“歷廣武而東,寺兒溝、水峪皆有險可守,惟壺峪口寬衍”。
正是因為壺峪口寬衍難守,所以早在宋代,宋廷就在壺峪口設砦置兵堅守,金代在抵抗蒙古入侵時,更是將軍寨升格為了軍鎮,到了明代,則在壺峪口出口處,建設了一左一右兩個邊長約15米的軍堡一就近控制隘口,並在比鄰的東山上布置有一座周長200米的軍城及若干烽燧方便守備。
而現在,已經從虎賁師手中接過防守重任的騰驤師左廂旅第三團則以麾下1名哨長統帥2個隊86名官兵及緊急招募的應縣義勇並170人負責守備軍城、軍堡和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