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4章
馬蘭口,又叫馬嵐口,距離壺(胡)峪口的直線距離僅有6公里,口外也有一座軍堡,但這座軍堡不是正對着馬蘭口,而是在口外偏東500米,因此並不合適作為守軍的防禦據點,所幸,馬蘭道比壺峪溝要狹窄許多,沿途更方便守備和遲滯進攻者,所以,守軍乾脆為第一道阻擊陣地設置在了大澤溝后的坡嶺上,然後利用前裝線膛步銃的射程、精度優勢,對前來進攻的小股土默特左翼兵馬進行遲滯作戰,導致了本來就只是承擔牽制任務的這部分土默特左翼兵馬不進反退,遠遠的躲到了跟大澤溝以南的王緒溝的南側······
茹越口是土默特左翼兵馬攻擊的重點,依照明軍早年設計防禦體系,在整條茹越道中,一共有布置了兩個防禦要點,一個是距離繁峙縣城較近的南口下寨軍營,一個是距離應縣縣城較近的的北口茹越堡。
考慮到下寨軍營太過靠近勾注山南端山口,一旦有事,自北端朔州盆地派出的援軍無法及時救援,而茹越堡一旦守不住,蒙古兵就會直接沖入朔州盆地,所以,虎賁師在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據下寨而守,而是把陣地布設到了六郎寨----由於號稱當年楊六郎楊延昭曾經在雁門山駐紮過,所以勾注山周圍存在着大量以六郎打頭的地名,什麼六郎堡、六郎寨、六郎集,等等等等,而且重複的名字也很多,光六郎寨就有三四個之多----以北的鐵吉嶺上。
京營守軍在鐵吉嶺的陣地自然不如下寨軍營堅固,但鐵吉嶺的坡度很陡,人馬想要從側面攀爬是很不容易的,只能順着道路展開進攻,京營守軍可以好整以暇的依託道路兩側壕溝和胸牆,居高臨下的進行打擊。
當然,如果守軍人數太少,即便道路狹窄起伏不利於進攻者進攻,也是擋不住前赴後繼的敵人的----米涅式步槍再怎麼說也是裝填麻煩的前裝火槍,因此再訓練有素的銃手,一分鐘也就只能射出3~4發銃彈而已,沒辦法形成密不透風的彈雨,從而徹底封閉敵軍的前進路線----所以,騰驤師左廂旅第三團在接收鐵吉嶺防線后,特意加強了守備兵力的數量,從而使得鐵吉嶺一線擁有3個隊130名戰兵護兵及另外180名應縣義勇兵。
雖說總計300餘兵馬守備一座鐵吉嶺,依舊有些捉襟見肘,但正常情況下也能得以維持,可現在的問題是,當善巴汗將茹越口作為第一攻擊重點后,守軍的壓力就有些沉重了······
看看密密麻麻如螞蟻一般向嶺上攀爬的蒙古兵,再看看臉上帶着不安神色的義勇兵,騰驤師左廂旅第三團第二哨副哨長萬才高,語氣有些焦切的命令道:“小丁,你立刻回去問一下,援兵什麼時候能到。”
塘馬小丁聽完命令,不敢怠慢,立刻轉身下到山嶺的北側溝底,找到自己正在覓食的坐騎,隨即,打馬向北口方向疾行而去。。
小丁跑開后,萬才高立刻回到一線,並衝著部下們大喊道:“控制射速,注意瞄準,必要是可以丟石頭!”
是的,在正常情況下,每名京營戰兵隨身只攜帶六十發銃彈和配套的火藥,按一分鐘三發的射速來算,也就能維持二十分鐘的射擊,而萬才高部因為是駐紮設防的緣故,所以,增加了彈藥的配給;但即便如此,經過蒙古兵反覆進攻后,眼下一眾戰兵們手上銃彈頂多還能堅持一個小時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