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0章
土默特右翼負責進攻的是小石口、大石口、北樓口三處隘道陘谷,其中明代《邊防考》中記述小石口時稱“小石口轄凌雲、大石、茹越、馬蘭等四堡,分管邊一百有六里,堡東麻嶺、上衚衕、白道坡、牛巢峪等處,山谷平漫···由此逸出,蓋要衝也”,所以真要想守住小石道,是不能只守衛小石口堡的,於是守備該地的騰驤師左廂旅第三團第一哨便在探訪沿線地形后,把防線布置到了道內重要節點天井坪一線。
但由於敵軍可經由麻黃河河谷繞至天井坪後方,所以,第三團第一哨又根據實際需要在天井坪後方的三岔口(山岔)一線布設了針對性的第二道防線,並由大同城內徵調過來的一百七十餘名軍戶出身的義勇兵加以守衛。
或許有人要問了,直接守三岔口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還要把兵力前置於天井坪一線呢?
原因很簡單,這不,在天井坪與三岔口之間有一條名為接溝的穀道,若守軍直接卡在三岔口,則蒙古兵可以通過接溝進入勾注山北坡“平漫”處----當然,這樣的“平漫”處只適宜戰兵“逸出”,蒙古人劫掠的人口、輜重是不太合適通行的----然後從容“逸出”,沖入應縣南境,威脅各隘守軍後方安全,所第三團第一哨才不得不選擇天井坪為第一防守陣地的。
除了以天井坪為第一防禦陣地外,第三團第一哨還派遣下屬第四隊前出至小石道主路中段要點馬嵐坡布設前沿攔截陣地----小石道經由馬嵐坡時,道路在陡坡下往複折返,長時間暴露在守坡明軍的視線及火力打擊之下,且馬嵐坡正面坡度又超過了50°,並不合適攀爬,進攻者非要沿坡下道路行進至坡度較緩的側面才能爬坡上行,因此就地理要素來說,馬嵐坡一線是比天井坪更好的阻擊陣地;但問題是,在抵達馬嵐嶺之前,進攻者/通行者可以提前轉入麻會溝-麻黃河河谷,從而避開馬嵐坡這個阻擊點直插三岔口一線,而馬嵐坡陣地距離三岔口防線的距離足有12公里,若守軍將主力放在馬嵐坡就沒辦法在三岔口方向需要時及時提供援軍,所以第三團第一哨就只能選擇距離三岔口只有3公里,但地形優勢比馬嵐坡較差的天井坪作為主陣地,而將馬嵐坡作為前沿阻擊陣地----以遲滯蒙古兵的進攻。
“你立刻趕回天井坪,向哨長他們報告韃子在桃卜坪分兵的消息。”桃卜坪距離馬嵐坡坡頂的直線距離大約有4公里左右,以地球曲率,原本明軍是看不到對手的行跡的,但由於桃卜坪的海拔較馬嵐嶺整整低了100米,且兩者之間沒有山丘阻隔,所以居高臨下明軍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也能很大致看清楚蒙古人的行動。“就說,我們判斷,往麻黃河河谷方向轉去的韃子兵不下五百人,另有五百則繼續逼近馬嵐坡。”
隊副朱喜武領命而去----明軍京營隊一級沒有專職的塘馬,所以相關任務就只能由不裝備步銃、不影響戰力發揮的副隊長來執行了。
看着朱喜武大步流星的身影逐漸遠去,第四隊隊長周雪洲扭頭向隊里另外四十名戰兵吩咐道:“老章程,韃子進入有效射程后,各棚便依次齊射,務必保持火力的持續。”
戰兵們齊聲應諾,棚長侯韜更是叫嚷道:“隊長放心,保管這些韃子有來無回!”
周雪洲提醒道:“這已經是韃子第三次進攻馬嵐坡了,就算是死腦筋,現在也開竅了,而且這次韃子的兵不少,少說也有四五百號,是咱們隊的十多倍,所以,不要過於輕敵了。”
在騰驤師左廂旅第三團派兵接手小石道防務之前,虎賁師一部就在馬嵐坡打退過一百人規模的土默特左翼的偵察部隊,而在第一哨第四隊接手馬嵐坡陣地后不久也打退過一次五十人規模的土默特右翼的偵察部隊,所以,眼下是土默特人第三次攻到馬嵐坡坡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