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4章
至於吏員的職務,則另外分為三等,即典吏、經承和散書(書辦)!
首先,典吏和典史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吏員,後者是官,地位天差地別;其次,原先只有典吏是經制吏(也就是國家承認的吏員),其他兩種都沒有合法的身份(地方官想委任多少只要向上級打報告就行了),也沒有國家發放的祿米,所以,早先這些人想要維持個人及家庭生活就自然需要跟老百姓們伸手了。
現在明廷將非經制吏也納入了國家公務員序列,也就發給正式的工資了,並明廷還給與上升渠道,因此胥吏若是再隨意伸手,實際就是觸犯了相關的王法,是需要遭到懲治;當然,現在還不是法治時代,人治的情況下,能不能執法必嚴是另外一回事,但無論如何,都可以對胥吏產生某種的威懾,一定程度上阻止胥吏對老百姓伸手。
聽完了張國維的報告,朱由崧關切的問道:“吏部建議給吏員的俸祿是多少?”
張國維答道:“吏部參照之前給予吏員的俸祿標準,建議給予視流外三等月俸五斗、視流外二等月俸六斗、視流外一等月俸七斗、流外三等月俸八斗、流外二等月俸九斗、流外一等月俸一石,視流內月俸一石五斗!”
從九品月俸五石、視流內月俸一石五斗,差距還是蠻大的,但未來全國至少會有20萬吏員,折算一下,一年也要二百萬石的俸米支出,這還是暫時不給養廉銀,若按正俸一倍給予養廉銀的話,一年又是二百萬兩的支出。
不過朱由崧沒有在意這筆巨大開支,相反他覺得給的少了:“估算下來,視流外二等才能娶妻,流外二等才能養一個孩子,是不是太少了,未必能制止吏員向百姓伸手啊!”
張國維雖然不是軍機處成員,但也是知道明廷為什麼要稅改的,所以,他苦笑道:“陛下,眼下只能給這麼多了,再多,只怕戶部和度支部要造反了!”
朱由崧笑了起來:“說的也是!那改制之前那些吏員怎麼處理?”
張國維回復道:“各地原任吏員按原有年資計算先授予視流外一二三等,其任職滿九年者,明年開始分批前往各道布政司參加考核,考核通過後,即再按年資授予流外一二三等。”
朱由崧皺眉道:“吏部不是已經開始對各地典吏進行考核晉陞了嗎?會不會有衝突?”
張國維解說道:“所以,吏員考核才是明年開始,今年先安排各地進行吏晉官的考試,也就是流外轉視流內的考試,而且明年不進行流外轉視流內的考試,今年不能考晉者,當後年才能再考!”
流外晉陞視流內要到南北京去考試,所以,不是吏員想去就能去的,一般先要知縣上報吏員去年的工作考成,其中評價為上中、上下者,各道布政司會給假並安排其前往南北京參加吏部定期舉辦的、被為“流內銓”的吏晉官考試,不過當年若是“流內銓”沒考過,第二年各道布政司不能再推薦其參考,而是必須隔年才會重推。
朱由崧點了點頭:“吏部考慮的很是周全,那麼關於胥吏職務流轉怎麼確定的!”
胥吏為禍地方的一個原因就是長年盤踞一地不動,形成了鐵打的吏員、流水的官的局面,所以,要消減胥吏對地方的影響力,就必須讓胥吏也流動起來。
“回陛下的話!”張國維回應道。“考慮到吏員俸祿有限,所以,吏部的方案是,視流外考晉流外后,可以給予一次調任,流外考晉視流內后,可以給予第二次調任,前者在各府內部調任,後者在道內調任。”
朱由崧提醒道:“還是要做好監察,不要原本只是盤踞一縣一州,現在彼此勾連,反倒擴大了禍害!”
張國維應道:“臣明白,吏部一定會跟地方各級主官說清厲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