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1章(1 / 1)

第3241章

朱由崧回應道:“可仿效萬全行都司,設立羈縻衛所,分而治之!”

朱由崧隨即補充道:“大明百姓習慣農耕,並不合適在草原生活,得把放心的蒙古人的放在西遼河草原上,以替換了跟建虜關係的科爾沁人!”

萬世領命而去,等萬世離開后,朱由崧看着遼東地圖發獃起來!

是的,遼東與比較難開發的黑龍江沿線不同,是一定要設道的,但問題是,人口怎麼解決?

移民?

說起來容易,但這部分花銷是非常巨大的,絕不是現在的明廷所能承受的,而且就算明廷能擠一擠,撥出部分錢糧來用於移民工作,實際也很難提供足夠的移民人口。

這不,明廷這兩年都在想辦法從南方運輸無地人口前往各光復區,給的條件也很豐厚,可結果呢,兩年下來移民也就七十來萬人,遠不能達到既定要求;這還是在關內呢,像遼東這位又冷又危險的地方,屆時會有多少移民呢?

朱由崧實在不敢過高估計了!

啥?祥福瑞和海外皇莊的移民怎麼來的?

那是因為當時國內的兵災和天災不斷,所以朱由崧才有機會把大量活不下去的百姓運往海外,饒是如此,不算弘光元年以來俘虜的流寇、流寇家屬、清軍和被流放的附逆俘虜士紳家庭,朱由崧在天啟末年至崇禎十七年這長達18年的時間裡,僅僅向海外運輸了十萬戶、約計24萬名大明百姓而已----另外還遷移了濟州島的8000戶、43000餘名朝鮮百姓,及通過襲擾海疆的方式,從朝鮮擄走了20000餘名百姓,收納了私自出海的日本百姓近萬人,歸化了小琉球土著2~3000人,迫使西班牙人歸還了前往菲律賓的大明移民近8000人----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當初鄭芝龍幫忙從福建運往小琉球的。

所以,從具體事例來分析的話,很顯然,正常途徑是沒辦法立刻讓遼東獲得足夠開發人口的。

怎麼辦?

看起來,得出奇兵了!

朱由崧思索再三,下令道:“着南京兵部及大都督府曉諭全軍,各地健兒,役滿離營之時,可往國家之邊道,以一兩紋銀二十畝的價格購買不超過一百畝的土地,棚長以上可酌情增加給售面積,有功者也可加增,具體細則由兵部兵役司會同戶部及邊道草擬,另,以上田土,當予以兩年免稅三年減半徵收之恩遇!”

對,這是大明版的《宅地法案》、軍功授田,希望到時候,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