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3章
張縉彥回答道:“陛下,今年預計退伍棚長及棚長以下老兵一萬一千三百二十七員,徵募新兵九千零三十一員,兩者之差就是今年預計減少的內鎮兵馬數量。”
目前邊軍總數已經縮減到了13萬以下,但內鎮各道兵馬依舊維持在22~23萬間,某種程度上還是太多了,所以,朱由崧決定利用老兵退役、新兵入役的機會,逐步加以削減,以便在未來十年內,將內鎮兵馬縮減至18萬以下。
當然,縮減內鎮兵馬並不意味着軍費可以降下來,事實上,朱由崧已經決定,從今年開始,由兵部逐步承當京營軍費,最終實現京營軍費由內廷和外廷共同分擔的結果!
啥?朱由崧不是一直不願意讓文官集團染指京營的指揮權嗎?現在他的態度怎麼出現變化了?要知道,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拿了文官集團的錢,也就意味着京營不可避免的要接受文官集團的影響力的!
是的,朱由崧很明白拿人手短的道理,但問題是內廷快要沒錢了,所以他只能讓兵部分攤軍費,從而打開一條縫隙,讓文官集團產生可能日後控制京營的幻想和衝動;不過,文官集團真想要控制京營,其過程不單單很漫長,還要面臨大都督府一脈的新式軍官團的阻撓和牽制,所以,朱由崧其實也不怕後世子孫重現皇權受到文官集團威脅的一幕。
沒錯,到時候只要後世子孫繼續維持文武平衡,軍隊就不會輕易失控,皇權也有足夠的保證;即便說到最後,真的出現了軍權失落的危機,那也是非常久遠的事情了,正所謂“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骨頭都成渣了的朱由崧也是阻礙不了時代的進步和輪迴的。
“關於老兵安置的事,各道兵備使落實妥當了嗎?”
朱由崧曾經頒布過旨意,授予老兵持退伍證明,可以用一兩銀子的代價向邊地各道購買一百畝農用地的特權。
孫傳庭答道:“回陛下的話,今年的情況還沒有匯總上來,但去年遼寧憑證售地十一萬五千五百畝、滇西和滇中憑證售地九萬一千二百畝、柳江和南寧憑證售地十萬零八百畝、川南憑證售地三萬一千二百畝;以去年例,今年邊地各道一定能繼續妥善安置老兵購地申請。”
之所以沒有前年的數量,是因為大規模開始除役老兵是從去年才開始的。
朱由崧算了算,皺眉道:“不對吧,去年除役老兵一萬零七百餘人,可去邊地拓殖的只有三千餘人,絕大部分的老兵都不願意去邊地嗎?”
張縉彥苦笑道:“去年唐、益、淮、邾四藩從國內雇募了相當數量的老兵,他們的條件更加優厚,所以······”
國內這邊只給一百畝地,還要收一兩銀子,但海外各藩直接給三百、四百、五百畝地的都有,還不要銀子、另給土著佃戶,所以,一番計較后,至少有五千名退役老兵選擇了攜帶家人移居海外、為各藩當兵到老;而剩下沒有出海的老兵中,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邊地屯種的,這些老兵顯然都有辦法維持在城市的生活,根本不想苦哈哈的當農夫;因此七折八扣下來,能有三千餘退伍老兵移居邊道已經非常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