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6章
“啟稟陛下,庶吉士、舉監、貢監的分途考已經全部結束,”庶吉士培訓是翰林院做的,舉監和貢監培訓是國子監做的,但相關考試卻是學部和吏部聯合舉辦的,所以最終彙報是由吏部尚書張國維做的。“己丑科進士共四百二十人,其中三鼎甲是不用參加考選的,剩下的四百十七人中有一人病故、兩人守制,是故實際參加庶吉士考選的有四百一十四人;己丑科舉監五十人,其中三人守制、一人重病未能參加考選,是故實際參加舉監分途試的只有四十六人;己丑科貢監一百五十人,其中一人重病未能參加考選,所以,實際參加貢監分途試的只有一百四十九人。”
朱由崧靜靜聽着,就聽張國維繼續往下說道:“四百一十七名庶吉士中有三十一人兩次考選都未中試,根據之前定下的規程,這三十一人將與今年會試產生的四百六十三名進士一起再接受三年的庶吉士培訓;而剩下的三百八十三名庶吉士當中,得授從七品銜的有七十人,得授正八品銜的有三百一十三人。”
官制改制后,三榜進士若無丙等及以下考評----甲等即任職期間表現“優秀”,一般分為“十分優秀(甲上)”、“比較優秀(甲中)”、“相對優秀(甲下)”;乙等即任職期間表現“稱職”,一般分為“十分稱職(乙上)”、“比較稱職(乙中)”、“相對稱職(乙下)”;丙等即任職期間表現“有差”,一般分為“偶爾有差(丙上)”、“相對有差(丙中)”、“經常有差(丙下)”;丁等即任職期間表現“不稱職”,一般分為“比較不稱職(丁上)”、“十分不稱職(丁中)、“完全不稱職(丁下)”----的話,則每三年會晉陞一階,若是任職期間得到了丙等評價,則要增加一至三年的磨堪,而若是得到了丁等評價,那是要降級乃至罷官的。
因此就這一規定來說,進士以從七品或以正八品銜初任,最好情況下也差了三年的磨堪,足以讓那些培訓時不用功的庶吉士為之後悔了。
“三百八十三名授品庶吉士當中,通國計的六十九人、通律法的一百十八人、通工程的二十一人、通經傳的二百八十三人、通戎政的一百五十七人、通諸夷四十七人。”
各科考核通過的人數相加怎麼會大約383這個參考人數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庶吉士都可以參加三門課程的考選,所以,“通”者累加后的結果自然就超過了383這個數字;但從各科“通”的人數來分析,財政、外交等課程最難考過,或者說參考者人數最少,但這與庶吉士們能力無關,主要是庶吉士們的觀念還沒有扭轉過來。
“根據考選結果,六十九名庶吉士分配到了度支、戶部、太僕寺及各部寺院監內的度支司度支科;五十七名庶吉士分配到了刑部、大理寺及地方相應衙署;十七名庶吉士分配進了工部及各道營建使衙門;七十一名庶吉士分配進了兵部和地方兵備使衙門;三十五名庶吉士分配到了理藩院和鴻臚寺任職;十名庶吉士分配入了禮制院和太常寺;五十二名庶吉士分配到了學部及各道提學使衙門、各府直隸州的提學參軍衙門任職;兩名庶吉士分配進了吏部任職;一名庶吉士分配進入了通政院;一名庶吉士分配進入了行人司;一人進入了欽天監;一人進入了內閣擔任中書;兩人考入翰林院;另有六十四名庶吉士分配到了各府直隸州聽用。”
雖然當然擬定庶吉士培訓和考選方案時,曾規定以庶吉士所“通”科目的組合來安排庶吉士任職,但由於財政、律法、工程、外交等部門嚴重缺員,所以,己丑科庶吉士分配時實際是以財政部門為第一優先的,只要該名庶吉士“通”國計,就會直接分配到與財政有關的部門;而第二優先安排入職的是工部,第三是理藩院和鴻臚寺,再接下來是刑部,而後就相對隨意了;當然,能進入翰林院和吏部的三名庶吉士,肯定前四個單位挑剩下來的庶吉士中最優秀的,至於分配到地方各府直隸州的也不是說就一定不如留在中央的更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