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2章
明弘光四月二十三日,從馬六甲外海北上的明英聯合艦隊在本方信報船的引導下,於丁加島以西30海里處的馬六甲海峽中線成功攔截到了從錫蘭開來的荷蘭艦隊。
對於明軍艦隊的突然出現,荷軍艦隊司令官、荷蘭東印度公司錫蘭總督奈凱爾克·阿斯廷·范·霍夫多爾·德·丹澤頗為震驚,他意識到巴達維亞和馬六甲都凶多吉少,因此惱羞成怒的他為了奪回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遠東的利益,做出了主動發起決戰的決定。
丹澤總督之所以面對數量較自己為多的敵人還敢主動發起決戰,當然不全是因為殖民者的迷之自信,是的,從烏波塔爾·波特維爾少校派出的信使口中,丹澤總督已經知道了原巴達維亞總督Cornelisvan der Lijn所率艦隊遭遇明軍水師后,幾乎全軍覆沒的事實,因此丹澤總督並沒有因為舊有的知識,過度無視明軍的戰力。
但丹澤總督和一眾荷蘭艦長在復盤巴達維亞外海海戰時,堅定的認為,巴達維亞艦隊在覆滅的同時,肯定同樣給明軍水師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因此即便此刻攔截在錫蘭艦隊面前的明軍水師艦船遠觀過去似乎毫髮無損,那也一定是虛張聲勢,實際早已經不堪一戰了。
此外,丹澤總督還認為巴達維亞艦隊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內中150~250噸的小型船隻太多,真正300噸以上的中大型船太少,且這些中大型船因為商業需要也沒有加裝太多火炮的緣故;而眼下他所率領的錫蘭艦隊,不但內中絕大部分都是中大型船隻,且為了應對可能爆發的海戰,還特意在錫蘭加裝了近百門火炮,因此綜合下來,戰力應該是巴達維亞艦隊的一倍以上,完全能壓倒了正在虛張聲勢的大明水師。
沒錯,丹澤總督正是覺得自己的確能贏,才毫不猶豫下令決戰的。
按下丹澤總督的心路歷程不說,決戰的命令由旗艦信號手發布下去后,16艘荷蘭船很是迅速的組成了2列相隔約1~1.2海里的一字縱隊,然後藉著洋流和風力很是“迅速”的向明軍艦隊逼迫過來。
看到懸挂着VOC旗幟的敵艦編隊而來,潘龍和也相應的發出了迎戰的命令,不過明軍這邊實際是由三支艦隊組成的聯合編隊,彼此之間有着不同的戰術指導思想和作戰模式,因此是不能相互配合的----英國船倒是與南洋水師淮庚船編隊一樣是採用縱隊迎敵的,但問題是,兩邊裝備的火炮射程和精準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具體戰法也是完全不一樣----所以,只能兵分三路,各自為戰。
其中2艘英國船單獨編列,以縱隊形式處在戰線的最左翼;而同樣以縱隊編列行進的南洋水師淮庚船編隊則處在戰線的最右翼;至於12艘瓊州水師的夾板大船則以所謂的“五點梅花陣”----別奇怪,“五點梅花陣”實際可以由五艘船組成,也可以由六艘船組成的----處在明軍編隊的中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