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0章
明弘光八年、日本安慶后光明天皇承應元年十一月十七日,日本德川幕府高層經過勾洽后,頒布了第六道《鎖國令》。
相比之前的五道《鎖國令》,這次頒布的《鎖國令》強化了對走私的打擊,徹底禁止各藩與大明船隻私下貿易,並限定每年來日的中國船數量不得超過20艘,且必須事先擁有信牌,否則即視作走私商人,到港船隻和商品一律沒收,船上人員囚禁一年後驅離日本,由擁有信牌的中國商船帶回大明。
此外,這道《鎖國令》還明確規定,合法的貿易船抵達長崎后,只能以三都商人給出的價格成交,若不接受三都商人給出的價格,則相關船隻必須要五天內離開日本港口······
如此嚴厲《鎖國令》受到京都、大阪、堺等三都商人的一致歡迎,卻引起了大明海商及部分在走私貿易中獲利的日本諸侯的強烈不滿,但面對大明海商及相關日本諸侯的遊說,收取了三都商人巨額好處的幕府絲毫不予妥協,還殺雞儆猴的以第六道《鎖國令》下達后依舊參與走私的罪名,沒收了伊達政宗庶長子伊達秀宗在宇和島的領地,並將伊達秀宗囚禁在了大阪城下。
宇和島藩是當年德川家康為了分化伊達家而專門設立的,但父子沒有隔夜仇,伊達秀宗與仙台藩的本家的關係還算是可以,因此說宇和島藩參與走私----好吧,在仙台藩的中介下,宇和島藩的確私下裡跟大虎屋進行了貿易----而對其改易,實際是在狠狠的打仙台藩的臉,並明確發出信號,日本諸侯誰要是敢不聽幕府的命令,別以為江戶八萬騎是吃白飯的。
在幕府的高壓及武力威懾下,包括仙台藩在內的各藩當然噤若寒蟬,不過,利益受損的大明海商們卻不會被幕府嚇得,便毫不猶豫的對幕府進行了恫嚇。
可是幕府手握之前從福海號購買的190餘門紅夷火炮、佛朗機炮,根本不把大明海商的威脅放在眼裡----在幕府看來,當年沒有超級大筒前,幕府就能趕走了洋夷聯軍,現在有那麼多炮在手,又何懼區區大明海商的威脅呢---還對發出威脅的大明海商下達了禁止令,禁止他們獲得貿易信牌。
等於被終止了對日貿易的大明海商見嚇不倒江戶幕府,就只能回去向背後靠山哭訴,而恐懼自己失去海貿之力的大明士紳們一開始倒也沒想着借朝廷的力量破局,而是試圖疏通幕府高層,只是士紳們還未及動手,就聽說了度支部大約半年前就編列了對日作戰的經費,一時間,士紳們狂喜的向朝廷上疏,請求朝廷“懲罰暴日”,為海商主持公道。
“君子不言利!可現在看看,真是斯文掃地啊!”在內閣里,王鐸對王應熊抱怨道。“都是當下禮崩樂壞,這才是真正的禮崩樂壞!”
王鐸是河南人、王應熊是四川人,他們一向與海商沒有關係,因此對於東南士紳的吃相十分的不滿,倒是錢謙益出面打圓場道:“說起來,陛下早有征討日本之意,江南士紳也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
王應熊捋了捋鬍子,回應兩人道:“陛下要打日本,那是沒辦法,對日貿易的收益佔了內廷軍費支出的一多半,若是短了這筆收入,陛下就只能讓外廷承擔京營軍費了。”
說到這,王應熊看了看錢謙益:“陛下此舉是為公,但江南士紳就是為了一己之私了!”
錢謙益苦笑道:“話也不能這麼說,畢竟關稅、商稅江南士紳也按數交了,甚至還交了三洋水師的通海費,朝廷也應該保護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