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5章
阿部忠秋的家老大須賀一親當即勸諫道:“家主,沒有幕府詔令,派人與明寇議和,這不合適吧!況且,明寇之前就曾說過,退兵條件只有增加沒有減少的,因此除非全盤接受明寇要求,否則談了也是白談!”
阿部忠秋苦笑道:“打不下去了,不談怎麼行啊!”
東海道諸藩的下場,讓一眾領地在沿海地區的日本諸侯身感同受、思歸心切,而那些領地不在沿海的日本諸侯也因為軍役的巨大耗費而不願意無限期的與明軍對峙下去,並且這兩種想法不僅僅存在於外樣大名,譜代、親藩也都有類似想法,因此在諸侯們共同的壓力下,阿部忠秋必須要做些什麼才好。
可問題是,攻是攻不了的,當初明軍主力不在,諸侯聯軍想要趁虛而入都沒有能得手,現在明軍主力回歸了,那就更不要指望有什麼收穫了;既然攻不了,又不能無限期拖延下去,所以,阿部忠秋就只能嘗試跟明軍議和了。
“再說了,明寇的根本目的是與日本通商,抓住這個要點,未必就不能談了!”
大須賀一親還想再勸,就見阿部忠秋擺擺手:“你的擔心,我是明白的,放心,談歸談,最後還是要幕府確認的!”
大須賀一親想了想,覺得這樣也行,就不再勸說了,於是,一個由紀州東照宮神官、根來寺高僧、幕府軍使、京都中位公卿組成的談判團打着白旗進入了明軍控制區,試圖與明廷代表進行談判。
對於日軍派來的這支相對嚴肅的談判團,陳博祺明確回應道:“還來談什麼?只要貴國答應大明的要求,我軍就撤退,若是不答應,那就打下去好了,看幕府耗不耗得過大明!”
根來寺高僧延法用流利的南京官話闡述道:“明國的要求是日本開港,但若是戰爭綿延,雙方遲遲不能正常貿易的話,日本固然損失嚴重,可明國也未必能得到什麼好了!所以,雙方各退一步,才是正理。”
陳博祺呵呵一笑:“不能通商,那就直接掃蕩日本沿海,相信收穫不比通商來得少了!”
“非也,非也!”熟悉中國文化的從五位下式部少輔押小路信綱也用漢語說道。“貴軍在東海道上鬧得這麼大,各地諸侯又怎麼可能沒有聽聞呢,怕是財物早就轉移到內地了,貴軍還能肆無忌憚的攻入日本內地不成?”
這話也對,目前日本的確很難受,但大明這邊也沒有太多的軍費,不可能進一步派兵增援陳博祺,而單憑明軍現有力量,也不太合適深入日本內陸,與日本展開一場滅國大戰。
陳博祺遲疑了一會,告知道:“大明文武殊途,這件事非本官能決定的,當報告給督師知曉,這樣吧,七日後來聽消息。”
陳博祺準備用信報船向那霸報信,問詢左懋第的意見。
日軍談判團商量幾句后,回復道:“可以,但不知道雙方是否能在此期間停戰!”
陳博祺神秘的笑了笑:“當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