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2章
由於幕府也拖不太起,所以高層取得了一致意見后,立刻派人趕往和歌山一線,與明軍展開談判,不過談判進展的很不順利,雙方底線距離太遠,所以,短時間內沒辦法達成一致----雙方主要是卡在了開港港口數量以及軍費賠償上,其中德川幕府只願意在日本全境開放3個港口,而大明這邊至少要日本開放12個港口,另外,德川幕府最多只答應賠款150萬兩,而大明能接受的底線是300萬兩。
鑒於談判一時半會沒有進展,所以幕府高層中的強硬派逐漸在政論中佔了上風,於是,又一大批諸侯軍相繼開到了和歌山及大阪前線,顯然,一旦談判再次拖延,日軍就可能發起新一輪的進攻。
與日方想法一致的是明軍這邊也在策劃新的攻勢----主要是征日明軍從和歌山、名古屋等地獲得了足以保證四萬人的軍隊在日作戰大半年的軍糧,無需從大明國內籌集更多糧草,因此減輕了負擔的朱由崧便第一時間派出了長淮、大寧等2個步兵師增援陳博祺,差不多當年六月初三前後,2個京營步兵師全數抵達和歌山,如此一來,前線明軍兵力大增,便可以放手向幕府施加軍事威脅了。
弘光九年六月八日,陳博祺留下東洋水師陸戰旅、8個內鎮步兵團、1個內鎮輜重團及1個海外日本人團守備和歌山,自己親率另外3個京營步兵師、1個京營騎馬步兵團、1個京營獨立攻城炮團、3個內鎮騎馬步兵團、2個內鎮騎兵團、2個京營輜重團及2個海外日本人團在內的23000餘官兵(其中一線戰兵萬餘、野戰炮48門、攻城炮32門)出擊大阪。
此時幕府軍在大阪一共部屬了29家諸侯60000餘兵馬,原本可以阻敵於灘頭,但由於明軍艦船上炮火猛烈,因此諸侯聯軍就只能眼睜睜的看着明軍陸師好整以暇的在自己面前完成了登陸。
不過,23000餘人的部隊、80門火炮(尚不計虎蹲炮、佛朗機炮之類的輕型火炮)、3000餘匹軍馬的登陸,整整花了明軍3天時間,以至於等明軍整隊進攻時,面前的日軍總數已經加增到了11萬人,其中有近4萬人是從和歌山一線匆忙增援過來的。
然而由於擔心和歌山明軍可能順勢攻打日軍外圍營砦,所以阿部忠秋並沒有把和歌山方向的全部兵力調來大阪,尚有3萬人留在和歌山盯防明軍留守部隊,並試着以這3萬日軍再對和歌山明軍展開攻擊。
只是明軍留守部隊較前次增加了整整5個內鎮步兵團,兵力遠較上次日軍攻來時充沛,而和歌山一線日軍則因為種種原因,攻擊力度有限,乃至可以說是乏力,因此根本無法撼動明軍在和歌山一線的防禦。
既然和歌山方向沒有重大改變,於是乎,大阪的決戰就成了決定這場中日之間的關鍵。
明弘光九年、日本后光明天皇承應二年、西曆1652年六月十二日一早,明軍便在己方遠程炮火的支援下,主動對當面優勢日軍發起了進攻。
面對明軍犀利的炮火,首當其衝的廣島藩兵、岡山藩兵、彥根藩兵很快被打得屁滾尿流、潰不成軍,而試圖利用大阪周邊水網密布地形進行迂迴夾擊的備中松山藩、福知山藩、淀藩、高取藩等諸侯軍也被負責掩護主力----即3個京營步兵師----的明軍騎兵和騎馬步兵好好的上了一堂騎兵沖陣課程,無奈的敗退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