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7章(1 / 1)

第3477章

“軍屯?”鞏英倒吸了口冷氣。“朝廷再三禁止軍隊軍屯,就算有,那也是軍田民屯,我們自行其是,只怕會出事啊!”

李成棟咆哮道:“那是在內地,後方總能運上去糧食,林北這地方可不一樣啊!”

是的,向林北運糧,開銷巨大,而指望隨軍家屬和祥福瑞一眾商號夥計家屬的產出那也是杯水車薪,所以,軍屯其實有一定的必要性。

鞏英沉思良久,對李成棟言道:“今年已經種不了地了,事情反正拖到明年四五月才能着手,不如,現在請旨,也不至於被小人給捅上去了!”

李成棟立刻同意了:“成,就這麼辦吧······”

李成棟並不知道,為了解決東北移民不足的問題,朱由崧除了積極從國內受災地區遷移難民外,還想來其他兩個渠道搞人。

第一個渠道是從日本引進移民,這不,《吹田條約》剛剛簽訂,福海號還沒有進駐全部的日本開港港口,就已經迫不及待的依照《吹田條約》的規定,開始雇募日本家庭出海耕作了。

由於開港城市並非都位於幕府天領之內,幕府不能全部監督到位,所以,雖然《吹田條約》規定大明海商每年只能雇募六千日本人出海,但實際上,福海號根本不管相關約定,是能招募多少算多少的,於是每年受雇出海的日本百姓少則一兩萬、多則三四萬人,直接就成為了東北五道一都司(即東極都司)並蝦夷地、苦兀島等地皇莊第二大人口來源。

第二個渠道是從朝鮮搞人。

現在朝鮮每年要支付大明六十萬兩的賠款,這筆錢,朝鮮政府根本拿不出來,所以,為了避免利滾利,滾到朝鮮政府連利息都難不出來的程度,朝鮮朝廷最終答應用國內罪犯----朝鮮國內的罪犯大多數都是欠稅百姓----及貧困的無地百姓抵充部分賠款,如此一來,朝鮮方面每年也能向大明提供至少二萬名男女百姓。

啥?吸納這麼多日本和朝鮮移民,這東北五道還是大明的嗎?

不好意思,現在還沒有所謂的民族主義,因此只要對這些日朝移民加以必要的教化,若干年後,他們就能歸化臣大明的百姓了。

沒錯,教化,持之以恆的教化,讓日本移民、朝鮮移民、東北索倫各族、達斡爾各族都學習中文、說漢語,並彼此通婚,實現民族融合,這樣,幾十年後,哪還有其他什麼民族,就全都是漢人了。

不過,僅是這兩個渠道朱由崧還不滿足,所以,朱由崧的目光又盯上了同屬於中國文化圈的安南,當然,謀而後動的朱由崧不會現在就對安南動手,他在等着一個機會,一個阮主、鄭主再次大打出手的機會,屆時才是徹底解決安南問題的時候······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