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4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234 字 1個月前

第3684章

時任通議大夫(散官,用來定官員品級)、西川道巡撫(職務或者說差遣)、兵部侍郎(加銜,代表官員有某方面的權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同樣是加銜)並擁有鄉伯榮爵的衛胤文在環視了一圈會場后,跟與會者如是說道:“旨意和內閣的下文,相信大家都看過了,說一說,這件事怎麼籌劃吧!”

新官制頒布后,關於巡撫是不是要加兵部侍郎頭銜,曾經有個幾次大的反覆----沒錯,新官制其實根據頒布后的各地允許實際情況,在不斷的調整當中----不過弘光十一年以後,關於巡撫是不是加兵部侍郎頭銜已經有了定論,即邊道巡撫會加兵部侍郎銜,而內道則不加兵部侍郎銜;不加兵部頭銜的內道巡撫之下會設置專門的兵備使,負責為駐軍籌集糧秣及徵召適格百姓入伍、監督國防設施建設等事務,而前者,這些事務是由加了兵部銜的巡撫直接負責的,其下不設兵備使,僅有操辦具體事務的兵備副使。

與會者有成都鎮守內臣楊歐似笑非笑的回應道:“撫台明鑒,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怕是關鍵要着落在馬明府頭上了。”

由於成都平原是西川道的核心經濟區,所以,軍需供應都仰仗於成都府的供輸,因此,楊歐說的並不誇張,籌集軍需品的重任都壓在了中順大夫、成都知府兼署西川兵備副使的馬唯民的頭上。

相比普通那些個從四品的知府,因為加了兵備副使而加官一等的馬唯民苦笑道:“楊公公說笑了,眼下咱們對康區事務還很懵懂呢,如何就到了用兵的時候,還得先把康區的情況摸清楚了,才好再說用兵的事!”

馬唯民的意思是,現在進軍西康還早呢,沒必要從現在開始就準備出兵的糧草。

馬唯民一邊說一邊看向邊上坐着的西川道總兵高進庫及成都京營指揮官王襄:“而且,到時候朝廷會出動多少兵馬也沒個准數,成都府又如何知道按什麼標準來籌備軍需、募集民夫呢!”

對於馬唯民的問題,高進庫回復道:“朝廷累年減少西川的鎮戎兵,目前全道僅有三千九百八十七名官兵,且分守全道,真正可以抽調出來的,頂多也就兩個團六百戰兵而已,所以,到底能向西康派多少兵,得看王指揮的。”

王襄皮笑肉不笑的說道:“京營在西川有兩個六百四十五人的騎兵團和一個一千二百人的騎馬步兵團,但問題是西康一片崇山峻岭,地勢極高且補給不易,這種情況下,兵派多了是不合適的,並且也不能把西川境內的機動兵馬給抽光了,須知道這三團京營兵馬可不是協防西川一地的,東川、川南若是有變,我部也有馳援義務。”

衛胤文確認道:“也就是說,京營那邊能動的也就一個騎馬步兵團和一個騎兵團,一千八九百人嘍?”

王襄回復道:“撫台說多了,下官這邊頂多拿出來一個騎馬步兵團。”

1200+600=1800,這個數字有些少了,所以,衛胤文皺眉道:“這點兵怎麼夠用?”

說話間,衛胤文看向西川道蕃服使(理藩分院院使)唐大年:“裕傑,天全六蕃招討司、黎州安撫司能動員多少蕃兵參戰?”

天全六蕃招討司、黎州安撫司目前隸屬於雅州軍民直隸州,前者已經改名為天全軍民縣後者也改名為了滎經軍民縣,但衛胤文還是習慣性的用了舊時稱呼。

唐大年回應道:“瀘定那邊頂多出兵一千,大渡河那邊也頂多出兵八百。”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