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1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190 字 1個月前

第3851章

最後,還是有多尼拍板,讓開通道,讓兩路明軍匯合,再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下一步怎麼打;由此,龍陶和呂飈兩部便在詫異和不知所措中,通過了清軍的封鎖線,與出門晃蕩一圈后返回北固城的張肅部實現了會師。

然而,會師不是勝利,甚至還增加了北固城內的糧食消耗,所以,會師的當天晚上,搞清楚了前因後果的張肅就做出了,明天正式突圍的決定----當然,不是全軍撤退,會留一部分部隊和必要糧食繼續守備北固城的----在場的各位團長們對張肅的突圍決定並無異議,只是關於向哪個方向撤退有不同意見。

一部分團長們認為應該沿着特斯河向西撤退、進而嘗試與中路軍會師,這樣即便清軍追來,也是不敢一追到底的。

而另一部分團長則根據龍陶的介紹,認為東行只會加重中路軍的補給困難,進而導致自己和中路軍都陷入餓肚子的境地,並因此建議全軍南下艾拉格湖畔、北庭都司直屬的渾貴河堡(千戶所),然後再選擇是前往燕然都司治所所在地燕然城(烏里雅蘇台),還是前往北庭都司治所所在的北庭城(科布多城)。

這麼走的好處是能得到必要的物資供應,沒錯,得知清軍衝出恰丹穀道后,西路明軍的運輸隊便帶着押解的糧草就近避入了渾貴河堡、燕然城等地的驛站、哨堡及兵城之中,因此一路收拾的話,不但可以擴充兵馬,還可以得到足夠西路軍吃回長城以南的糧食。

鑒於兩種意見各有利弊,因此張肅思索了整晚,最後在全軍正式突圍前才做出決定,就糧不就兵!

沒錯,張肅認為,雖然中路明軍和西路明軍匯合后,明軍實力倍增,不用畏懼清軍的合圍,但清軍卻還是有可能拖住明軍南撤腳步的,如此便會讓匯合后糧食更加緊缺的兩路明軍陷於某種危險之中----中路軍其實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從漠北進入漠南的這段行程,相當缺乏水源,人馬越多,飲水越不能保障,所以西路軍匯聚過去后,會產生很大的問題;當然,西路軍從西路走,同樣也會有類似的問題,但分開走,兩邊人馬都少,自然相對容易解決----如此一來,還不如用西路軍引誘清軍南下,或不至於“連累”了中路軍。

既然張肅的決定已下,那麼明軍便迅速行動起來,於是乎,在留下燕然都司麾下的勇士營騎兵第5團和勇士營騎馬步兵第8團,以及北庭都司麾下的勇士營騎兵第9團並部分漠北蒙部傷員留守北固城后,剩餘的京營官兵帶着火炮、京營傷病、必要糧秣輜重及飲水迤邐南下,並毫不猶豫的越過了僅有兩丈(約7米)寬、最深處不過一尺半(約0.5米)深的北固河,沖入了河南荒漠地中。

清軍還在等待探馬對北固河上游的更多偵查報告,卻沒想到張肅會如此果決,所以等多尼匆匆調集各部圍追上來時,突圍明軍已經全數越過了北固河,沒辦法半渡而擊了;但追擊清軍又不能坐視張肅部輕易南下,就只能越過北固河繼續尾隨。

是的,僅僅是尾隨,畢竟從阿拉克鄂博山口外營地南下時,西路軍明軍就給予圍攻清軍以必要教訓,如今張肅部的兵力有所增加、累贅也少了一些,在此情況下,還需要分兵繼續包圍北固城的清軍,又怎麼敢盲動呢?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