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3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217 字 1個月前

第3923章

可能性當然有,但也不太大,因為西線明軍屆時會安排2個步兵團和2個炮兵隊留守阿拉克鄂博山口外大營----這2個步兵團還是攻入阿拉克穀道的明軍的預備隊,必要時會跟最前線受損較嚴重的部隊進行輪換,以確保最前線明軍的攻擊力度不會隨着士兵戰損而降低----千騎師第一團、萬騎師第二團、勇士營騎兵第9團等部到時候也會避入營地,以加強阿拉克鄂博山口外大營的守備兵力,因此,不說固若金湯吧,至少清軍是很難再複製去年的一幕了,搞不好還會被先以逸待勞,然後主動出擊的京營給順利擊敗呢。

對的,2700名裝備有后裝線膛步銃的戰兵,又有16門前裝線膛炮助戰,清軍就算以十至十五倍兵力來攻,也是打不贏的,根本就沒機會故技重施。

當然,硬要說,西線明軍有什麼短處,那就是在後勤上了,畢竟,西線明軍和東線明軍在最初階段是共享了從宣府到巴彥木倫(或尼布楚到巴彥木倫)的補給線的,並且西線明軍的兵力又近乎是去年西路北伐軍的一倍,自然就出現了1+1>2的局面,給後勤保障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

所以為了確保對前線部隊的充分供應,不至於因為彈藥和糧秣不足拖了後腿,大都督府此番特意在汗王山臨時大營設立了後方總兵站,負責前線兩軍的補給工作。

這個後方總兵站,下轄京營輜重第三團、(從黃河水師抽調的)臨時水上運輸團、林北勇士營第十九團等部及金微、饒樂、松漠等都司調派來的蒙古衛所兵。

其中,京營輜重第三團負責將糧秣輜重從宣化運往土拉河上游物資集散中心----當然,單憑一個1200人、200輛四輪重載馬車(800餘匹曳馬)的輜重團是沒辦法維持一條1000多公里長的補給線的,所以,該團還臨時充入了來自饒樂、松漠都司的衛所兵,這些衛所兵既負責護衛糧隊,也參與物資的運輸,這才勉強保證作戰期間日均7噸的運輸量。

林北都司麾下的勇士營第十九團負責將東北各道運來的糧食從尼布楚運往烏蘭烏德,整個作戰期間,可以滿足日均2.5噸的運輸量----通過黑龍江水系運輸其實遠比經過穿越大漠的饒海大路實施補給要方便,但問題是東北各道的糧食產量非常有限且缺乏軍工生產能力,所以,主要物資還需要從饒海路進行補給。

臨時水上運輸團則主要負責將運輸至土拉河物資集散中心和烏蘭烏德集散中心的物資用木筏運往布克誰河上游兵站,以及將北固河上游兵站的物資用木筏運往北固城。

不過一開始的時候,漠北等地的夏季豐水期未到,色楞格河水系及北固河水系的水位都很淺,使用重載大型木筏極度容易擱淺,就只能使用輕載小型木筏運輸,日均只能輸運4噸物資,實際是不能完全滿足前線兩軍的需要,還需要東西兩線明軍用自身攜帶物資先行支應。

好在,等待漠北的豐水期到來后,從土拉河和烏蘭烏德運往巴彥木倫的物資日均就可以達到10~12噸(包括金微、瀚海本地提供的肉食)左右,從巴彥木倫到布克誰河上游兵站的物資可以達到日均7~7.5噸上下,從布克誰河上游兵站到北固城的物資可達日均5~6.5噸規模,這時才可以基本確保前線的需要並多少有些積存······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