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6章
明弘光十七年六月十一日,西線明軍攻取了去年北伐時明軍深入阿拉克穀道后建築的最後一處營地、水字堡,從而將戰線再次推進到了唐努山中最大的山谷【蘇烏慕刻谷】。
【蘇烏慕刻谷】南北長約11公里、東西最寬處約8.1公里,整體形狀非常不規則,大致是北寬南窄的形狀,但在最北部因為有一道東西走向的山嶺橫卧阻隔,所以,整個山谷的北方出口僅有1.2公里的寬度,系典型的兩頭小,肚子大的格局。
此外,在總面積超過70平方公里的山谷內,有多條從唐努山各峯流出的融雪溪流存在,並最終在山谷中匯聚成了小葉尼塞河南源唐努河,而潺潺的流水,又讓谷內的草木茂盛,形成了山脈、丘陵、林區、草原共存的地理環境,早年間曾經是薩拉吉克烏梁海蒙部躲避冬季嚴寒的冬季牧場所在。
由於離開蘇【烏慕刻谷】向北17公里即突入了無險可守的唐努烏梁海腹地,由於山谷北方的唐努河河谷再一次由窄變寬,不利於清軍設寨防禦南來之敵,所以,清軍在蘇【烏慕刻谷】內花了極大的氣力建設了五處要堡,並在去年明軍撤出后,又新設了十一處哨樓。
這五堡十一哨星羅棋布的遍布在【蘇烏慕刻谷】內,互為犄角,形成了一道相對嚴密的陣線,不過,清軍沒有預料到明軍的武備再一次有了階段性的提升,所以,等西線明軍再次控制了【水字堡】舊址上的營地----當然,現在不叫【水字堡】了,叫做【西字堡】----正式向山谷進軍后,除了位於五堡後方的四座哨樓外,其餘七座哨樓在短短2天內就被明軍加以攻陷了。
六月十三日,拔出了外圍障礙后的西線明軍逼近至清軍位於山谷南端的【白哈堡】與【巴彥侖其堡】外圍。
這兩座堡砦斜向距離約1.6公里,其中東側的【白哈堡】稍微突前一些,東依唐努山及山緣寒帶密林、背靠丘陵,唐努河的主流從其西側穿過,形成了天然的護城河,正常情況明軍只能在唐努河上游過河后,從【白哈堡】的南面實施進攻,並且還要時刻注意清軍可能在山緣林地中的伏兵,攻擊的難度很大;而【巴彥侖其堡】則設置在與唐努河主流平行的支流的西側空曠地帶,正好扼守住了另一時空中俄國的P-257國道及一條低等級公路。
考慮到清軍布設在兩堡內的紅夷火炮可以對兩堡之間的空曠地帶形成交叉火力覆蓋,且清軍的滑膛炮實際射程遠不及明軍前裝線膛炮,所以,明軍首先在清軍火炮的極限射程外布置了炮兵陣地,然後動用全部24門野戰炮----西線明軍原本擁有2個炮兵哨32門野戰炮,不過楊存孝在阿拉克鄂博山口大營留下4門2寸野戰炮協防,又在雙子堡上布設了2門1.5寸野戰炮;然後,西線明軍又在雙子堡東方10公里處設置一個中轉兵站山字堡,並留下了1個哨的守軍和2門1.5寸野戰炮,所以等西線明軍主力突入蘇烏慕刻谷時就只剩下了24門伴隨火炮可用----實施了壓制射擊。
待己方的炮兵壓制住了【巴彥侖其堡】和【白哈堡】的清軍炮兵后,楊存孝便派遣工兵部隊進入兩堡火力交叉區內挖掘壕溝,結果明軍工兵很快就在兩堡之間(或者說唐努河的主流和支流之間)挖出了一個▽型的聯通戰壕。
隨即,明軍工兵在▽型戰壕的基礎上同時向【巴彥侖其堡】及【白哈堡】方向延伸,其東部邊緣挖到了唐努河主流西岸,其西部邊緣挖掘到了唐努河支流東岸,這才暫時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