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8章
“職部等東行四十餘里,察見南朝沿途哨堡守軍如故,並無大肆撤退之舉,然兩日來未見南朝補給送至,職部等心生疑慮,冒險摸進查探;南朝守軍窺我靠近,遂發銃弓抵禦,然此舉卻暴露其之虛實,其哨不過三四人、大寨也僅有一二十人,其之主力已然遁走不見;職部請示,或可加派兵馬,繞行敵後,拔一二哨所乃至大寨,以截斷前敵後撤之路,聚而殲之!”
明弘光十七年七月二日,朱由崧、黃皇后等人乘坐內洋水師54炮軟帆夾板船【內庚三號】抵達普陀山禮佛;幾乎就在朱由崧一行踏足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同一時刻,愛新覺羅·巴爾堪收到了那拉·朗程和富察·查加送來的報告。
巴爾堪聽完兩名偵察兵指揮官的報告,剛想說些什麼,一名親衛走進來通稟道:“大帥,南朝兵再次燒寨而逃了。”
巴爾堪立刻率着部下們走出營帳,向東方望去,只見遠處煙柱升騰,於是巴爾堪產生了明悟----朗程和查加的襲擾,還是驚動了“明軍”,使擔心後路被截斷的“明軍”不得不放棄與自己對峙的打算,再次倉皇東逃。
“來人,去聯絡朗程和查加,讓他們有機會,便強攻南朝營哨,不必待主力到達!”
話雖如此,但巴爾堪也知道,自己其實是想多了,這不,當面的“明軍”如果退的夠快,那麼等塘馬聯繫上了朗程和查加兩部時,“明軍”早就不知道退到哪去了,哪裡輪得到朗程他們去攻擊明軍後方哨砦啊;除非,除非明軍退一段后,就停下來再次試圖與追擊清軍展開對峙,這樣或許朗程兩部才會有攻擊明軍後路的機會;但問題是,明軍指揮官明知道後方有清軍襲擾部隊活動,又怎麼可能停下來讓清軍有可乘之機呢?
所以巴爾堪隨即又補充交代了一句:“告訴朗程和查加,當以確定南朝兵馬遁走之原因為第一要務。”
塘馬領命而去了,巴爾堪看了看左右命令道:“敵退我進,立刻整頓兵馬,架橋追擊······”
“東面的南朝兵主力不見了,剩下的兵馬也在節節後退,而南面的南朝兵卻依舊攻勢如潮,在奪取【蘇烏堡】后,又奪得了【銀山堡】、【鐵山堡】,一旦讓其等再拿下了【鄧山堡】,其就要衝出阿拉克穀道北口了。”順治皇帝表情凝重的問面前一眾王公大臣道。“卿等以為,這個形勢,該如何解釋,又該如何應對呢?”
愛新覺羅·多爾博回應道:“巴爾堪自己也沒辦法確定南朝兵突然後撤的原由;但若是結合南線的局勢,臣有一個推測,怕不是南朝把東面的主力調往南面邊了吧!”
這話是有道理的,東面的推進速度太慢了,倒是南面,明軍攻無不克,眼見得馬上沖入唐努烏梁海腹地了,因此削弱東線、加強南線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瓜爾佳·遏必隆搖頭道:“有唐努山阻隔,東面的南朝兵得繞好大一個圈子才能趕到阿拉克穀道一線,哪有這樣用兵的;而且,南朝之所以兵分兩路展開進攻,不正是因為戰線漫長,後方補給不易嘛,南朝將帥又如何可能將原本剛剛夠用的兩條補給通道,並為一條,讓自己陷入供應不足的危險中呢!”
遏必隆雖然不是滿清中有名的將領,但戰爭經驗也算是豐富,所以,他的觀點足以讓大部分的與會者認同----是的,明清戰事持續到現在,清廷早就吃夠了弘光君臣的苦頭,上怎麼能指望明軍指揮官犯下與當年努爾哈赤時代那些大明遼東官員一樣的錯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