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0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398 字 1個月前

第4040章

明弘光十九年、清興泰二年、西曆1663年五月中旬,愛新覺羅·常阿岱一行在大明押解人員的引領下,經塔兒河河谷穿越大興安嶺南翼余脈,然後順者河道一路東行,最終抵達塔兒河與嫩江的交匯處,這裡是明廷設置的塔兒河衛的衛所所在,並有一座客貨船碼頭,每年北地江河全線化凍通航后,從這裡上船,就可以輕而易舉抵達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烏蘇里江水網中的絕大部分大部分地區。

常阿岱一行也不例外,在塔兒河衛坐上了船,然後經嫩江轉松花江再轉灰扒江(輝發河)至坊州城----隨着這些年不斷的向東北諸道移民,原本沒有二級行政區建制的東北諸道也出現了縣一級的行政區,位於另一時空梅河口附近的坊州城就是其中一個小縣----下船。

下船后,常阿岱等人將循陸路前往赫圖阿拉舊址,再轉赴薩爾滸戰場;在完成了薩爾滸戰場的弔唁后,常阿岱會轉到前往努爾哈赤大量屠殺大明軍民的開原、鐵嶺、撫順等地繼續向死難者懺悔,再接下來,他將前往廣寧、松錦繼續祭奠慘死在後金-滿清屠刀下的大明子民······

想來,常阿岱在向大明百姓的亡魂請罪的過程中一定不會心甘情願,甚至還可能發下報復的誓言,但對此,朱由崧是不在乎的,甚至還自得其樂。

是的,朱由崧就是想看到八旗高層氣急敗壞的樣子,要知道若非常阿岱從塔兒河衛開始坐船直抵坊州城,朱由崧一定會把常阿岱一行拉到長春州至昌圖城的馬拉列車軌道建設工地去看一看去年被押解來強制勞動的清軍俘虜的慘狀的----讓建虜最高層狂怒無能,對朱由崧來說才是最好的報復。

有人會問,大明不是去年剛剛開工了宿遷至開封的馬拉列車軌道嗎?

什麼時候又在長春至四平間進行類似建設了?

答案是就在去年下半年,昆堅駐軍押解之前被俘清軍南下后,朱由崧才做出的決定----朱由崧最初是計劃修建一條運河來溝通遼河與黑龍江-松花江兩大不相鄰的水系的,但去年夏季的大洪水,讓大明國庫變得空空蕩蕩,沒有錢,自然沒辦法開工東北運河了;可明廷也不能白養着這群被俘清軍,所以,為了避免一旦把清軍俘虜分散到地方強制勞動后,就沒辦法再行集中起來進行水利建設的朱由崧,選擇修改了挖掘東北運河的原方案,而是下令邊勘探邊修建工期較短、花費較小的長春至昌圖段馬拉列車軌道。

一旦這條馬拉列車軌道修建完畢,將極大的改善東北的交通條件,從而使得從營口上岸的貨物能一路暢通的運往永寧寺、江口亦或是尼布楚、金微,又或者是吉林城和牡丹江,並大大的節省運輸時間,降低物流成本,進而更好促進東北各道的人口及經濟發展,更好的讓東北各道融入大明,也同時能堅定後來者對東北各道的開拓及保衛。

當然,好處是很多的,但施工的困難也不小,採石、碎石、鋪石、伐木等等等等,再加上給予俘虜的口糧肯定不足,估摸着等這條150多公里的軌道建設完畢,至少有一半的被俘清軍將葬身於枕木之下······

長春至昌圖的馬拉列車軌道的預定死傷雖然較多,但對於整個大明來說,這項工程又有些微不足道,是的,弘光十九年大明的最大任務是發起針對東西伯利亞的進攻。

“陛下,根據章帥的報告,其所部已經進楚庫博興,預計五天內能抵達北海東岸的蘇亞城碼頭,大約再有七天可以進駐定北城周邊。”

此次針對俄國的進攻,朱由崧一共動用了三個京營步兵團、三個京營騎馬步兵團、一個京營騎兵團、一個京營炮兵哨、一個京營獨立攻城炮兵哨以及從黃河、長江水師抽調人手組建了四個臨時水上運輸團,共計一萬名官兵(其中戰兵約計4800人)、16門野戰炮、9門攻城炮。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