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4章(1 / 1)

南明之我是弘光帝 caler 1415 字 1個月前

第4074章

“回皇爺的話,”朱由崧回到乾清宮時,提前接到通知的內務府提督宣誠早已經等在那了,所以朱由崧便立刻對其進行了問詢,一早有準備的宣誠便如數家珍的彙報道。“目前內務府名下有七座鐵礦和五座冶鐵鍊鋼工場,年產鐵礦石一百七十萬擔,但國內鐵礦石的含鐵量很低,煉成生鐵后,僅有三十七萬擔,再取其中半數鍊鋼,一年可得軟鋼十三萬擔;其中又取部分精鍊成硬鋼(高碳鋼)及更高級的精鋼(合金鋼),所以,綜合下來,近些年內務府各冶鐵場一年可生產生鐵十八萬五千擔、軟鋼八萬擔、硬鋼三萬擔、精鋼一萬八千擔。”

宣誠口中的一擔是一百五十明斤,大約相當於另一時空中179斤、89.52公斤,那麼185000擔、80000擔、30000擔、18000擔就大致相當於16561噸、7164噸、2686噸和1611噸,相較於這個時代來說,已經不算少了,可真要的要搞鐵肋木殼船的話,就有些不夠看了----隨便一艘鐵肋木殼戰列艦船的龍骨都得要2~300噸鋼鐵,再加上新式艦炮也很重,蒸汽機、鍋爐也得是鐵的,因此未來一艘排水量1200噸上下的新型巡洋戰艦少說再少說,也要用掉近500噸的鋼鐵,以現在內務府冶鐵場的產量,全部投進去,又能生產幾艘呢;更何況朱由崧還不可能把所有鋼鐵都拿起給海軍造艦的。

所以朱由崧指示道:“要立刻增設更多數量的冶鐵場,務必在五年內將現有鋼鐵產量翻倍了。”

宣誠一攤手:“皇爺,增設冶鐵場沒有問題,可是現在鐵礦石還是不夠啊!”

田獨鐵礦雖然已經開發了,但目前年產量還很低,並不能滿足內務府名下冶鐵場的需要,而國內其他鐵礦,眼下也很難挖潛了----不,不是說過年鐵礦已經沒有更多開採餘地了,而是現在的技術手段只能保證這點產量。

朱由崧想了想,對宣誠說道:“第一,朕分析了你剛剛報的數字,發現產鐵也罷、鍊鋼也好,期間浪費很大,不能盡數煉化,內務府要想辦法提高鐵和鋼的製取率,爭取用同等的鐵礦石製取更多的鐵、同等鐵製取更多的。”

“第二,內務府要督促礦師局加速在國內的勘探,找出更多的鐵礦來。”說到這,朱由崧忍不住進行了提點。“告訴礦師局,順天北面的燕山裡、鄲西面的太行山裡、遼陽府境內肯定都有大型鐵礦,讓他們仔細勘探了;對了陡門江中段應該也有鐵礦,一併讓他們勘查了。”

宣誠急忙應聲,朱由崧知道急也是急不來的,便暫時擱置了鋼鐵生產問題,轉而問了宣誠一個新的問題:“這兩年棉花種的怎麼樣了?”

宣誠知道,朱由崧問的是內務府從長蘆、兩淮等地鹽場接收的鹽鹼地上種植棉花的情況,因此秒答道:“今年已經是種棉的第三年了,前兩年,各沿海鹽場汰淘的鹽工在種棉、采棉上頗不熟練,所以產量一直只有河南等地的正經棉田的一半,但今年,所有沿海植棉皇莊都表示產量一定會大幅度增加的,至少能增加到河南等地正經棉田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這樣就足以讓內務府名下的紡織廠獲得足夠的原料了。”

朱由崧繼續問道:“如果原料有保障,最終成本能降到多少?”

宣誠扳着手指說道:“雖然內務府在紡織方面已經大規模應用鋸齒軋花機、飛梭、十八錠紡紗機,並在後續大規模使用了水力和蒸汽動力,但運輸成本降不下來,種植成本也降不下來,所以,綜合計算后,內務府名下紡織場生產一匹白布的成本大約是松江民間紡織場的三分之一,如果內務府大規模降價銷售的話,會把市面上的紡織工坊、布商全部幹掉的。”

“那麼布的質量呢?”

“不會比松江手織白布差太多!”

朱由崧點點頭:“現在衝擊國內紡織市場還不合適,內務府銷售的重點還是放在海外吧!”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