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看到的卻是散漫的軍紀,文臣武將之間互不信任,勾心鬥角。
雖然這些官員各種掩飾,但事實卻是掩蓋不住的。
問題出在朝廷上嗎?
周培公覺得不盡然。
如今湖廣的文武官員有不少都是前崇禎朝的,他們投降之後就被清廷原地委任,繼續乾著原來的活。
他們的任職地點沒有變,工作範圍沒有變,那麽變得是什麼?
變得只是他們身上披的一層皮而已。
是侍明還是侍清而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官員肯定在前崇禎朝就已經是這個模樣了,他們把稀爛的作風做派帶到了大清,禍害一個崇禎還不夠,還要接着禍害大清。
這真是一群蛀蟲啊。
周培公不是崇禎朝的讀書人,更不是崇禎朝的官員,故而他一開始怎麼也想不到偌大一個王朝怎麼說崩塌就崩塌了。
原來四海昇平,怎麼突然之間就遍地狼煙了?
當時他百思不得其解!
現在他親眼見到這一切后算是明白了,問題就出現在了這些官員身上。
中飽私囊,貪贓枉法,人前一套背後一套。
關鍵是他們不僅貪污還不作為。
漸漸的這個圈子就把整個天下搞得烏煙瘴氣。
想要好好做事的受到排擠得不到重用,溜須拍馬擅長逢迎的卻如魚得水,平步青雲。
長此以往,天下之人怎會不反?
這才有了崇禎末年的遍地流賊。
剿了一個又冒出一個,無窮無盡矣。
在崇禎皇帝眼中這些人是賊,但在這些人眼中朝廷何嘗不是賊?
所以問題的根源還是出在了人上。
留着這批禍害在,遲早要把大清也給搞垮了。
如今永曆小兒舍了這些禍害,靠着一群泥腿子反倒是混的風生水起。
殘明也漸漸起勢,隱隱有逐鹿中原的野心。
照着這個勢頭下去,情況有些不好說啊。
周培公其實倒不是忠於大清朝廷。因為他也沒有做清朝的大官。
他是總督胡全才的私人幕僚。他忠於的只有胡全才。
因為胡全才是清廷高官,所以周培公必須跟着效忠清廷。
其實在周培公看來滿清和明朝是半斤八兩的。
滿清無非是在合適的時間做了合適的事情,十分輕鬆的奪下了江山。
但只要有這群禍害在,內在的情況就不會變,遲早會攪和的大清雞犬不寧。
看來剿明倒在其次,如何把這些毒瘤根除才是當務之急。
但是事情的矛盾也在此。
大清立國不久,自己培養出的人才還太少,不足以完全取代這些毒瘤。
即便這些人才全都頂上來了,上位者也不能一口氣全部換掉。因為他們要保證相對的穩定。
在保證穩定的基礎上慢慢加溫,循序漸進把人換掉。這需要時間,周培公當然明白。
但現在的問題是永曆小兒不給你時間,想要趁你病要你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