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準備逃跑的言論下,永曆軍隊的士氣可想而知,正在集結而來的軍隊,頓時士氣跌到褲襠,許多人都開始駐足不前,在觀望之中搖擺起來。
這個年代的軍隊思想很複雜,也很簡單。
皇帝就是他們的老大,老大讓砍誰,大家沒的選,若是一群魚腩,自然是皆大歡喜,若對方手裡也有刀子,那也只能上前拼上一把。
但這拼上一把的前提,便是你這個當老大的要能夠震的住場子,就算提不動刀子,至少拿的出銀子。
就算拿不出銀子,也不能是一見對方提着刀子來了,便即一聲不響的直接溜了。
大家在前面拼死拼活為你砍人,轉頭一看,你丫的已經順風跑了數百里了,這仗還怎麼打?打給誰看,傷殘、戰死了誰給撫恤喪葬銀子?
在戰場上還要操心着,時不時要回頭看看老大還在不在,會不會直接扔下自己跑路,這種局面下,這仗還怎麼打?
不僅僅是原本從廣西調來的軍隊,就算現在還忠於永曆,向著肇慶靠攏的軍隊,都開始出現小規模的嘩變,大家開始止步不前,觀望後續發展。
而動搖最劇烈的便是韶州總兵李明忠,這傢伙原本就是一投機份子,之所以靠攏永曆皇帝,一來是永曆的合法性更高,二來便是他覺得永曆佔據大義名份,對上唐王估計會是一種碾壓的態勢。
但是卻不曾想永曆竟然是這種貨色,再跟着永曆估計就是死路一條,這種事李明忠那是敬謝不敏的。
畢竟他是來撈功勞的,而不是為永曆皇帝殉葬的。
而且他治下,如今更是風起雲湧,原本對他笑臉迎來送往的士紳們,如今雖然面上依舊還有着敬畏,但行事卻慢慢變得玩味起來。
他手下的兵都是本土本鄉的,受這些士紳的影響難免極大,士紳們在聽說廣東幾府劇變之後,更是早就徹底倒向了唐王這邊。
雖然因為李明忠公開效忠永曆,讓士紳們既失望又怨恨,但卻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眼下既然有給李明忠搗亂的機會,哪裡還會錯過?
永曆給李明忠的旨意到達后,李明忠便開始應旨籌備軍隊糧草物資。
但這一次,他的籌備工作變得極為艱難。原本預定下來半個月的日期,卻大半個月了,還沒有完成計劃中的一半收集。
物資收集也就罷了,士氣的不斷下滑才是要命的。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種自古流傳的話語變得更加興盛。軍隊中開小差的士兵一天多過一天,很多軍營甚至已經開始放置雙倍,甚至數倍的督軍隊,防止士兵跑路,但收效卻並不大。
大半個月下來,數千士兵跑路了數百,各個軍營因為充斥着肅殺,士兵們個個都變得焦慮不安,士氣都到了幾乎維持不住的地步了。
想要抓回一些逃兵處置一番,但這次卻是收效甚微,許多逃兵一回到地方,立即就會人間蒸發,不僅他們自己,連帶着家人都找不到一個,連個有份量的立威對象都找不出來,這更是讓軍官管理士兵時,威嚴都已經喪失殆盡。